万平空间、16个真实场景、600万条年数据产量,这座机器人“黄埔军校”正加速破解行业数据瓶颈。
在北京石景山区,一座占地超万平方米的“特殊学校”近日正式启用。这里没有传统学生,只有身高1.66米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库、智慧家庭等场景中刻苦“学习”。
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年产出高质量数据超600万条,规模居全国首位。
该训练场由石景山区政府牵头,联合区属产业公司、北京银保产业园及乐聚机器人共同运营,整合了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五方资源。
01 破解数据荒:高质量数据年产600万条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面临核心瓶颈——高质量训练数据短缺。传统仿真数据难以复现真实世界的物理复杂性,而单一机构又无法承担海量实物训练成本。
这个训练场就像教孩子学走路需要大量练习一样,让机器人在多种场景中反复训练变得更聪明。
通过自主研发的数采平台,采用采集—清洗—标注—导出四步流程,结合“自动+人工+模型”三重质量评估,实现了数据高质量交付,单条数据合格率达99%。
训练场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真机运行,支持跨本体、跨场景迁移使用,有效解决了行业面临的数据质量差、获取成本高、迁移难度大等痛点。
02 真实场景训练:1:1还原四大类16个场景
步入万平训练场,仿佛进入“未来世界”。场内1:1还原了四大类16个细分场景,覆盖工业智造、智慧家庭、康养服务和5G融合领域。
从中兴的智能生产线到一汽的汽车车间,从顺丰快递的称重打包到联合利华的洗发水装箱,每一个细节都真实还原实际作业环境。
这里也是国内覆盖场景最全、仿真程度最高的训练场之一。身高1.66米的“夸父”人形机器人通过VR设备、动作捕捉系统学习空箱回库、物料分拣等实用技能。
目前这些机器人已掌握20多项原子技能,执行成功率达95%以上,能够胜任搬运、巡检、导览、配送等多种任务。
03 全国数据中枢:月产能将达5000小时
训练场不仅规模庞大,还具备强大的扩展能力。通过与苏州、济南、合肥、郑州等地训练场联动,将形成全国数据中枢,预计月数据产能达5000小时。
这种全国跨区分布式数采生产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训练场已建立全流程标准化数据体系,正积极推动异构数据融合与开放合作,所提供的数据集可直接用于训练通用型机器人基模型(Base Model)。
这意味着为行业构建了跨本体、跨任务的数据公共基础,助力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04 四位一体生态:训练、应用、孵化与科普
训练场创新性地构建了“训练+应用+孵化+科普”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
在训练板块,平台提供具身语料服务和数据交易支持,推进商业化闭环与行业标准建设。
应用板块联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聚焦工业、养老、商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孵化板块通过资源对接与产业基金扶持,加速垂域初创团队孵化,并打造“具身智能操作任务挑战赛&创业启航营”,形成“赛孵联动”机制。
科普板块则培育数据采集、标注、运维等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开展研学实践,推动典型应用开发与推广。
05 政策技术双驱动:为万亿级产业奠基
训练场的建设恰逢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政策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6G、量子科技同列未来产业赛道。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性终端产品,人形机器人迎来发展机遇。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训练场这类基础设施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预计未来五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而高质量训练数据与服务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06 标志性
这座训练场的投用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
它不仅是机器人的“技能培训学校”,更是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基石。
随着更多机器人从这里“毕业”,人们将在工厂、物流园区、养老机构等更多场景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
未来五年,随着特斯拉Optimus计划量产,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小鹏等采用自研或合作模式,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成为超越汽车、手机的万亿级市场。
#机器人利好频出 产业投资机遇凸显#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OTCFUND|16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