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多伦科技与众擎机器人达成合作,计划未来三年采购不低于2000台人形机器人,投入机动车查验与交通管理等场景,这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罕见的"千台级"订单。要知道,去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总出货量才不到5000台,国内头部企业的全年销量也才百台级别。这单大单到底踩中了哪些"落地密码"?
量产突破2000台:不是"数字游戏",是"产业链成熟"
光大证券说2025年是"量产突破年",这单2000台的订单恰好成了佐证。
首先是"关节成本"的大幅下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成本在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这三样占了总成本的70%。三年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成本要10万元,现在国产厂商(比如绿的谐波、汇川技术)的谐波减速器价格降到了5000元/台,行星减速器更是低至800元/台。众擎机器人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他们的"小助"关节模组成本比三年前降了85%,这才让2000台的订单有了成本基础。
其次是"量产工艺"的突破。以前人形机器人多是"定制化生产",每台都要单独调试;现在众擎在苏州建了自动化生产线,从外壳注塑到电机装配,90%的工序由机器人完成。"我们的产线每小时能下线2台机器人,良品率从去年的82%提升到95%。"该技术人员说,"这才有底气接2000台的大单。"
更关键的是"场景验证"。多伦科技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此之前,他们的机器人已经在杭州、南京、成都的10个交管大队试运行了18个月,累计处理业务超500万次,故障率低于0.3%。"客户要的不是'实验室数据',是'真实场景下的稳定表现'。"多伦科技的项目负责人说,"我们的机器人能通过交警支队的'压力测试':连续工作12小时无故障,应对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不掉链子,这才拿到了大单。"
未来不是"替代人",是"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
机器人行业的终极命题: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把人从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更有创造性、更有情感连接的事。即如何机器人能处理大部分的基础工作,人则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核心任务中。
多伦科技项目负责人说过:"我们的目标不是造'最聪明的机器人',是造'最懂用户需求的机器人'。"而这单2000台的大单,恰恰证明了:当机器人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能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就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小批量"走向"规模化"。
这不是"起点",是"加速度"
作为关注机器人行业的普通人,我不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在短时间内"统治世界",但我确信:2025年,它会在更多像交通管理、仓储物流、养老服务这样的场景里"扎根"——不是以"科技明星"的姿态,而是以"实用工具"的身份,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你去车管所办业务时,接待你的不只是民警,还有一台能说方言、懂业务、不抱怨的"小助"。这不是科技的冰冷,而是人类用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证明——毕竟,所有的技术创新,最终都是为了让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注:本文仅为个人投资观察,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行业波动较大,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人形机器人利好不断!机构掀调研热#
#中国下半年将掀起人形机器人应用热潮#
$招商中证白酒指数(LOF)A(OTCFUND|161725)$
$富国全球债券(QDII)人民币A(OTCFUND|0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