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核心是产业优先级的选择:半固态电池以务实策略降低变革风险,适配当前中国市场需求;全固态电池则以性能极限为目标,契合日韩电池厂商的技术突围战略。我国固态电池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化,需突破界面阻抗高、成本高昂等瓶颈,通过“技术攻坚+产业生态力”双轮驱动,将实验室优势转化为市场话语权。
作为下一代锂电池核心技术,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长续航、更高安全性(避免电解液泄漏和热失控)、更宽工作温度范围及更强极端环境适应性,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前景广阔。但大规模应用仍需破解材料瓶颈、工程化量产难与成本高三大难题。
**技术路线:半固态与全固态双线并行**
主流固态电解质材料分四类:聚合物电解质浸润性好但导电性差,可作骨架或界面层;氧化物安全性高、成本低,适合半固态核心电解质;硫化物导电性强、加工性好,多用于全固态方案;卤化物离子电导率达标且成本低,常作正极包覆材料。目前,全固态以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为主,性能高但稳定性和成本制约规模化;半固态以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为主,成本低、易量产,但性能上限有限。关于半固态是否为过渡产品存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是独立路线,可直接满足动力和储能需求。
**产业化难点:材料、制造与产业链三重制约**
全固态电池面临材料性能不足(如硫化物电解质中硫化锂成本高达200-300万元/吨,易水解)、界面接触不稳(固固接触面积不足导致阻抗高)、制造工艺复杂(干法电极、叠片、等静压等新增环节)及产业链不完善(关键材料供应不稳定、设备成熟度低)等问题,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发展路径:政策、技术与生态协同**
我国政策层面,工信部2024年投入60亿元支持6家电池厂/车企研发,目标2027年实现1000辆车示范装车。技术上,半固态已加速落地:上汽半固态电池车型(MG4)价格降至9.98万元,南都电源314Ah储能半固态电池获2.8GWh全球最大订单;全固态进入中试阶段,国轩高科中试线贯通,孚能科技400-500Wh/kg电池预计2025年末小批量交付,奇瑞、长安等车企已开启样车路试。未来需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制定技术标准攻坚关键材料,构建“政策-资本-产业链”协同生态,并拓展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场景,推动固态电池规模化降本与商业化落地。
(作者为中金公司研究部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来源:新华社
#稀土价格暴涨37%!稀土板块狂飙##券商把脉:冲击小于4月 黄金坑再现?##全球市场深夜暴跌!纳指重挫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