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债基快顶不住了。
对一家基金公司来说,规模有升有降是常态,然而,招商基金债券基金规模逐季下滑,这就不正常了。
主要是明星基金经理马龙的离职。
在公募基金行业,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往往不只是简单的人事变动,更可能引发一场资管规模的“地震”。
当招商基金的“固收一哥”马龙清仓式卸任全部产品后,这颗重磅炸弹的冲击波正在持续扩散——最新数据显示,招商基金债券基金规模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昔日固收强队的护城河正面临严峻考验。
核心老将清仓离场,规模承压数据触目
马龙的离场并非一蹴而就。自2024年下半年起,这位招商基金的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开始了其“清仓式”的卸任进程。在约8个月的时间内,他陆续交出了手中所有的基金产品,其中包括他管理近十年、被视为“王牌产品”的招商产业债券基金和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
到2025年4月,马龙名下已无在管产品,其巅峰时期超800亿元的管理规模也随之归零。这位曾七度荣获金牛奖、被业内誉为“债市顶流”的老将,最终与招商基金分道扬镳。
老将的离去,直接反映在冰冷的数据上。根据招商基金披露的最新数据,公司债券型基金整体规模已从2024年6月底的4057亿元降至2025年3月底的3645亿元。这意味着,在短短9个月内,招商基金债基规模下降了412亿元。这一下滑趋势在行业对比中尤为显眼——在同一时期,多家竞争对手的固收规模仍保持稳定增长。
连锁反应显现,投资者用脚投票
马龙的离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部分产品遭遇显著赎回。
在他卸任过程中,此前由其管理的多只基金在2024年下半年出现份额缩水。其中,招商添福1年定开份额净流出约33亿份,招商产业债券和招商安心收益债券的份额也分别缩水约12亿份和10亿份。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投资者因核心基金经理变动而选择“用脚投票”。
“马龙在的时候,我重仓了招商产业债券,年化回报很稳定。但他一走,我就赎回了。”一位持有该产品多年的投资者坦言,“我不是不信任接任的基金经理,但马龙的投资理念和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他的离开必然会影响我的投资决策。”
更为严峻的是,在2025年7月债市出现调整时,招商基金旗下仍有债基因大额赎回而发布提高净值精度的公告。这从侧面反映出,即便在马龙完全离任后,招商基金部分债基产品仍面临持续的赎回压力。
多重压力叠加,固收基本盘承压
马龙的离职虽是招商基金债基规模下滑的重要导火索,但背后还隐藏着更多深层次问题。
1、人才流失危机蔓延。近一年来,招商基金不仅失去了马龙这样的固收领军人物,其权益投资舵手翟相栋、绩优总监贾成东等核心投研人员也相继离任。这种投研核心的持续“失血”,无疑动摇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整体信心。
2、业绩表现面临考验。尽管招商基金试图通过“大固收”的团队化管理模式来降低基金经理变更的影响,但在实际运作中,接任的基金经理能否延续此前的业绩表现,仍需市场检验。在2025年上半年的债市波动中,部分产品的净值波动明显加大,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3、外部环境雪上加霜。2025年7月,债券市场整体承压,超过半数债券基金当月收益为负。不利的市场环境与内部的人事动荡形成共振,放大了招商基金固收产品面临的挑战。
后马龙时代,招商基金困局何解?
面对困局,招商基金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招商基金正致力于加强团队化投研管理模式,试图降低对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
“我们正在推进‘去明星化’进程,通过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投研体系来保障业绩的可持续性。”一位接近招商基金管理层的人士表示,“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投资者信心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在公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招商基金还面临着净利润下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6.81%)和管理层变动(董事长、总经理相继更迭)等棘手问题。
规模缩水、盈利下滑、人才流失与管理层更迭已形成负面循环,如何打破这一循环,成为招商基金管理层必须解决的难题。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马龙出走暴露的不仅是单个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更是基金公司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这一模式的结构性风险。招商基金的案例给整个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发挥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与构建机构化投研体系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基金公司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
随着公募行业人才流动加速,“后马龙时代”的招商基金能否成功稳住固收基本盘,重塑投资者信心,市场正拭目以待。
以上观点或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CPO、PCB大反攻!行情空间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