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投资中的攻守道# 排球运动与投资一样,都需要讲究攻守平衡,如果你是一名排球教练的话,你是不可能把场上的6名队员全部安全是主攻,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部安排成二传手,而是科学的安排成:主攻,副攻,接应,二传,自由人,同理可证,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在做投资的时候就应该同时持有权益类资产与固收类资产,这样才可以达到一个投资平衡,降低账户整体波动率的效果,而我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投资理念的影响下,前提布局了中欧纯债债券(LOF)C(166016)与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006229),因为我对债券类资产与创新药行业有一定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债券类资产的表现没有我们想的那样,今年的纯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依然是正收益,平均收益率为0.23%,只是很多投资者习惯把今年的收益率与过去几年的债基收益率做比较,觉得今年投资债基等于”躲过了股市的牛市“,对此,我不敢苟同:
第一,投资债基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参照物是银行存款而不是权益类资产(因为这两者没有可比性,通常来说,债基出现5%的波动就算明显波动了,而权益类资产出现5%的波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第二,可能是过去几年持有债基的投资者觉得太舒服了,毕竟过去几年每晚乐呵呵的收蛋日子很让人怀念,但是理性告诉我,债基不可能每年带给投资3.5%以上的收益,只要一款债基每年能跑赢银行存在1.5%就属于是一款优秀的债基了,而且某些年份债基的收益率不足0.5%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几年的债牛从而做一个线性外推,觉得每一年的债基就应该理所当然的给投资者超过3.5%的回报,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所以对于今年到目前为主纯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0.23%,我觉得不算差,毕竟过去2年债市的表现已经足够靓丽了,今年稍微”休息“一会也属正常。而如果要找出今年债市出现调整的一些理由(其实今年最大的一波回撤也只是使得很多债基丢了100-150个蛋),我觉得有以下两个:
1)在去年的12月份,由于市场对于未来的某些货币宽松政策的预期太过于强烈,觉得2025年1月份一定会出现,所以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债市出现了一波闪电牛,而在2025年1月的时候,当时的一些想象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所以出现了调整(但客观分析,当时的一些预期大概率会出现,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所以这次的调整理性的分析下来,应该是修正之前的预期,而并非投资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改变)
2)两个预期差造成的,第一个预期差是市场觉得今年的债市会继续延续强势,结果市场走势与预期不同,第二个预期差是今年的股市很难有牛市,结果今年的股市就是慢牛。所以我相信很多资金在出现这两个预期差的情况下,被打了一个始料未及,于是急匆匆的跑到了股市里去了。但随着未来冷静的资金越来越多,相信他们会完成一个高切低的过程(就是从逐步高估的资产里出来,转而走向低估的资产)
而通过以上的两个原因以及对应的分析,我更有理由相信现在布局债基是比较合适的。
而展望未来的债市,我是相当看好的:
1)内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重要,目前鼓励消费的政策依然频出,所以未来宽松的政策依然有较长的空间,这对投资债券是相当有利的
2)从很多债基产品公布的二季报来看,我统计了一下,很多债基的基金经理,他们在选择债券的时候,越来越偏向于中长期债券,通过观察一季报,债基持有的债券的平均久期是3.3年,而二季报显示债基持有的债券的平均久期却变成了4.1年,而这背后反映的是大部分的基金经理对于债市后市的偏乐观态度(因为期限更长的债券它的弹性更大)
3)从CPI与PPI的数据来分析,目前物价水平不算高,通胀压力是比较小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债市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
4)从四季度发行的新债的数量来分析(我统计了目前明确公布的一定会在四季度发行的新债),发现新发行的数量低于2024年同期的数量,供给端压力的降低又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投资债的理由
而站在当下,我觉得应该对债基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
1)从纯债基与股基这两类资产的年化波动率来分析,以最近20年为例子,纯债基的年化波动率为1.89%,而股基的年化波动为17.52%,显然在这一点上债基更占优势,其实对于大部分的纯债基,我自创了一句口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还觉得有疑问的话,可以看看2011年930那段时间纯债基的调整幅度,再看看它用了多久修复净值的,其用的时间可能远远低于大部分投资者的想象)
2)从纯债基的真实投资性价比来分析,或许很多投资者觉得现在投资纯债基的年化收益率不如10年前了,所以现在没必要投资纯债基了,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我觉纯债基的真实投资性价比是它的最近1年的年化收益率减去最近一年的平均通胀率,比如2014年到2015年这一年的纯债基平均收益率为4.5%,而同期的平均通胀率为2.9%,那么当时的纯债基真实的投资性价比为1.6%,而现在最近1年,纯债基的平均手收益率为2.7%,但是同期的平均通胀率为0.2%,那么当下的纯债基真实的投资性价比为2.5%,由此可证,当下投资纯债基的真实性价比更高了。
而创新药板块今年的表现可谓相当的抢眼,我依然觉得现在是布局创新药行业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点:
1)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良性化,我国是从2008年开始鼓励医药企业研发创新药的,但是其中有部分企业为了让自家的创新药产品求“尽快上市”,导致在“复查”工作上并没有做的很完善,所以这就导致了在日后其他家相关部门在检测出不少产品离上市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而如今的新规是严格要求其自查,自查下来觉得没问题的话,如果相关部门检测之后的结果与企业的结果不一致,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别的影响。如此一来,很多企业在自查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用心”了,而此举也大大的提高了日后的检测效率,外加现在我国实行的“申请临床实验30天”的审批制度(这一制度对标的是海外成熟市场),如果审批下来一系列数据都比较好的话,那就可以上市了。同时我国对于创新药企业给予它们税收上的优惠,可以说目前整个创新药行业的大环境是喜人的。
2)最近1年,很多海外巨头的创新药公司纷纷购买了我国创新药企业在海外的很多产品的销售权,如果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海外药企,它们用于支付我们创新药的首付款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占比,超过了37%,而这一数值在7年前还是0。再说一个现象,在今年的全球创新药的学术交流会上,我国有超过70项的研究报告在整个会场里亮相,而这一数值在5年前还只是7,而要知道在这种高级别的学术讨论会上,只有具备重大突破的而且同时要满足创新性还能具备很强的临床意义的创新药才能发表讨论,以上种种都充分证明了我国创新药企业它们的研发能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3)在创新药的需求端方面,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用于治疗慢性病的创新药的市场规模估计将会突破2700亿元,未来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同时,在供给端方面,创新药这个行业的集中度也在逐步提升,这会使得头部公司具备更为明显的优势。再叠加研发创新药的原药料价格也处于下行趋势,由此可见未来创新药行业的净利润率有望得到提升。
4)在政策的呵护下,我们同样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海外的医药人才也更加愿意回到国内,通过他们的智慧与技术,来帮助我国的创新药企业来研发新药,再叠加我国历来就有医药工程师这个人才红利,我想这是很多创新药企业在今年集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千万别小看“工程师红利”这个因素,因为它能很好的诠释什么是“人多力量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工程师,才能支撑起我国创新药企业背后特有的那一条研发检测的流水线,另外他们从海外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快的帮助的企业了解海外市场的情况。
5)创新药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附加值,科技的进步也会为创新药品的研发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创新药行业是需要持续进行研发的,期间也会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的投资机会
6)创新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全球药品消费持续增长。而且创新药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通常是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的,创新药品还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7)从广义上的角度去理解,创新药也是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所以它受到了政策的支持,比如医保谈判中,它的降幅已经从之前大家熟悉的70%,降低到了30%,而这种趋势的改变,与显示了国家对于创新药企业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帮助。
8)不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和反应有所不同,创新药品能够满足这种多样性需求,创新药品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和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9)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创新药企业在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同时创新药企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制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创新药这个行业是相当重要的
10)集采政策对于创新药而言,历来是比较温和甚至是低于投资者的预期的。毕竟在集采的时候还会认真考虑企业为了研发一款创新药的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很多的财力与物力。而医保资金对于创新药的支出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在2018年,这一数值还不到85亿,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值直接突破了625亿
所以我的股债平衡策略对应的两个核心产品就是中欧纯债债券(LOF)C(166016)与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006229),因为中欧基金是很多投资者心目中的投资理财好帮手,而且中欧基金在投资领域相当的专业。@中欧基金
$中欧纯债债券(LOF)C$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