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投资中的攻守道# 我想说一下自己的股债平衡策略,我目前同时持有的基金产品是中欧纯债债券(LOF)C(166016)与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006229)。我觉得不论任何体育活动,只要参与其中,就必须做到一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其实在很多大型体育比赛中,不论是04年中国女排在奥运会总决赛上的扭转夺金,还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国选手叶诗文以惊人的28秒93完成逆转,亦或者2000悉尼奥运会占旭刚凭借强大信念成功挺举207.5公斤从而大逆转夺冠。这都告诉了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要因为之前处于逆境就放弃了希望,所以回头想想,投资不也是如此吗?特别是今年的债市,今年很多投资者面对债市的表现,动摇自己坚持的决心,虽然今年债市的表现与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不同,的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而我想对债券类资产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首先,说到调整,我想复盘一下从2013年的第一个交易日至今,我国债券市场出现的四轮调整:
第一轮是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原因是市场的资金不是那么的充裕,所对应的那段时间的债券基金指数的调整幅度超过4.27%,经历的天数为189天,但经历过这轮回撤之后,债券基金指数重新爬出这个坑所用的天数为72天。
第二轮是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原因是”去杠杆“,所对应的那段时间的债券基金指数的调整幅度超过3.92%,经历的天数为361天,但经历过这轮回撤之后,债券基金指数重新爬出这个坑所用的天数为266天。
第三轮是2020年5月到2020年7月,原因是”股市回暖+经济强劲复苏“,所以在这种股债跷跷板的情况下,所对应的那段时间的债券基金指数的调整幅度超过2.05%,经历的天数为55天,但经历过这轮回撤之后,债券基金指数重新爬出这个坑所用的天数为153天
第四轮是2022年11月到2022年12月,原因是”超常规的宽松的放缓“,所对应的那段时间的债券基金指数的调整幅度超过1.72%,经历的天数为52天,但经历过这轮回撤之后,债券基金指数重新爬出这个坑所用的天数为43天
所以归纳下来,债市出现调整的四大原因是市场是:资金不再那么宽裕、前期市场对于债市过度看好、恐慌性情绪的一种出现、股市持续的强势。换言之,如果没有出现上述四个原因,那么债市的调整反而就是机会,那么放眼当下,这四大原因出现了吗?
第一大原因,资金不再那么宽裕?当然没有出现,因为股市最近1个月出现了放量,而且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并没有处于近期的高位,说明场外是有资金的,只是目前他们更青睐于权益类资产。所以第一个原因不成立
第二大原因,前期市场对于债市过度看好?如果在2025年1月-3月,这个理由或者成立,但是债市在4-6月的时候,很多投资者看到债市在1-3月的表现,他们会逐步的选择观望,所以在在今年的二季度,很多投资者并非把债券类资产当成是首选,所以这个原因不成立
第三大原因,恐慌性情绪的一种出现?虽然目前很多投资者并非把债券类资产当成是首选,但是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债券基金募集规模2271.08亿元,与2024年的上半年相比,同比增长41.99%,是一种不降反增的趋势,这说明这个原因不成立
第四大原因,股市持续的强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最近十个交易日的成交量也逐步下移,所以这个原因成立的概率可能低于预期
所以,当下投资债券类资产明显是机会大于风险
其次,现在大部分投资者觉得债市调整的最主要的一个理由是股市处于牛市之中,那么对于这一点,我想多说一些数据: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其实股市与债市齐飞的次数也出现过三次,而且是长期的,具体如下:
第一次,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A股的涨幅为135.71%,债券基金指数的同期涨幅为3.7%,原因是在此期间,相关部门发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意见,使得我国的股市与债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二次,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A股的涨幅为25.98%,债券基金指数的同期涨幅为2.83%,原因是在此期间,央行多次实施了降准与降息
第三次,2021年3月到2021年9月,A股的涨幅为25.98%,债券基金指数的同期涨幅为1.95%,原因是在此期间,很多投资者完成了从股民变成了基民,对于”资产配置的理念“前所未有的重视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不仅仅是股基,就连债基,它们的规模也出现了明显的扩大,所以股市与债市在这段时间,享受到了流动性的溢价。
所以股市与债市,在很多时候也并非百分之百的是跷跷板的关系,所以无论以后股市的走势如何,我觉得配置债券类资产,也是很有必要的
接着,其实不论任何的投资品种,它们都是有周期的,不可能永远都涨,我们不能因为债市今年以来的泥牛入海,就忘记了它过去三年的风光无限,为了增强小伙伴们的信心,我来给大伙打打气:
第一,从2010年10月20日至今(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为基准日,是因为这一天是我国最近一次的加息周期的起始日,从2010年10月20日到2011年7月7日,我国经历了完整一轮加息周期,期间有6次加息),纵观这十几年的债市行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大涨小回落,同时牛长熊短,比如除了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2020年5月到2020年7月,2022年11月到2022年12月,可以说除了以上几段时间以外,债券类资产都是带给我们不错的投资体验的,而且在上述的每一轮的调整,最长的时间大致是1年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对于债券类资产,就应该抱着越跌越买的心态,毕竟它不同于权益类资产,债券类资产是有底部的(即基金经理持有他选择的这些债券,把这些债券持有到期,所对应的收益率,就是底部),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债券类资产,一定要多一份耐心
第二,从更长的运行周期来看,我依然认为这轮债券的长牛行情没有结束(今年只是长牛行情中的一次调整,根本谈不上长牛市的结束),根据过往的经验,债券类资产的真正见顶,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资金面变得不那么宽松了(而现在的情况是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依然处于下行周期,所以以上情况是不存在的),比如说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注:2010年的这轮加息周期一路伴随的就是CPI的不断走高,而最近6个月的CPI数据显然不是一路上行的)。
第三,债券类资产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做好资产配置,我做了个历史数据的回溯,从2005年到2024年的这20年(之所以选择2005年,是因为第一款沪深300指数基金是在2005年上市的),A投资者始终满仓沪深300指数基金,B投资者始终用一半的资产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另一半的资金投资与中证综合债指数相关的债券型基金,结果是A投资者的累计收益率为251.71%,而B投资者的累计收益率为386.95%,而且B投资者他的这种资产配置方式的年化波动率要远小于A投资者,这样更有利于B投资者选择长期坚持投资。
第四,我觉得投资债券类资产与股票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投资债券类资产是不需要择时的:
1)前文已经说过了,债券市场存在这牛长熊短的这个规律,所以投资债券类资产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能盈利,特别是当持有的时间越长,获得正收益率的概率就越大,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不持有债基反而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低胜率的事情
2)不论做任何投资,择时的原因无非就是想获得超额收益,但是有一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当初想好的高抛低吸,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波动下,变成高吸低抛,真正有择时能力的投资者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所以与其去预判市场短期的波动,还不如认真研究投资这类资产的长期逻辑有没有改变,如果没有的话,还不如老老实实的选择持有不动
3)择时对于类似债基这种波动小的资产,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即时遇到买在低点而卖在高点的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其超额收益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会超过2.5%的,择时对于类似债基这种波动小的资产,而且如果在债基这类资产上做择时的话,往往还要面临另一个“风险”,那就是净值修复的时间风险,因为我做过认真的统计,从2015年到2024年这整整十年里面,对于短债基有8年的年内最大回撤在0.77%以内,而且其修复最大回撤所用的时间的中位数为37天,而对于长债基金,这十年里面的平均最大回撤率为1.10%,而其修复最大回撤所用时间的中位数是117天,而就最近十年短债基金与长债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来看,前者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62 %,后者更是达到了3.75%,所以从年内最大回撤率与收益率这个角度来比较的话,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采用择时的方式是否多少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
所以目前的债券类资产是适合逐步建仓的。
再来说说创新药赛道,它的成长空间相当广阔:
1)我认为今年创新药之所以出现强劲的反弹,是得益于基本面的大幅改善:之所以2021-2024年创新药行业的表现远远不如市场的预期,主要是因为集采和同质化竞争的明显。关于前者,受益于政策红利,今年制定的创新药目录里面提到了丙类医保的支付试点,聚焦临床价值显著但暂未纳入基本医保的创新药。关于后者,我很理解创新药公司既然已经投入了巨大的金额去研发,当然希望主攻的方向是患者最多的一些领域,但是如果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如此经营的话,那么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这些领域的创新药可能在同一时间会有几家公司同时研发出来,那么对这些公司的创新药的毛利率就有影响(因为你有,我也有这类的创新药,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在价格上做一些竞争)。第二个结果是其他的医药研发领域出现了更大的空白。而近年来,随着医院与药企的良性沟通,很多公司明确了自己的研发方向与其他公司最好不是相同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更容易使得未来的创新药会在各个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的结果。
2)目前国内已经出台了不少解决创新药行业集采痛点的文件,而随着商保作为重要的补充,今年也会逐步在创新药支付方面迎来重要的推进,这对拓宽创新药的支付渠道还有缓解创新药公司的收入压力是明显的利好。
3)AI医疗在以后将会成为研制创新药的“中坚力量”,既然我国在AI方面的实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而对于很多行业而言,万物皆可AI,很多创新药的公司可以借助AI的运维能力,让创新药同时实现AI研发,AI普及,还有AI医疗,让患者更快的了解对应的创新药的原理以及使用方式。
4)在供给端方面,我国的一些创新药公司他们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独辟蹊径的创新产品在海外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而在财报端,大多数创新药供公司随着对应的创新药的销量创新高对应的就是带给公司的高收入,从而带动利润的加速。
5)目前的创新药,它的产业周期已经明显处于一个拐头向上的阶段,在之前的ADC技术获得认可之后,现在的ProTac等新技术我们也看到了正在逐步成型,另外,从不少创新药上市到公司获得盈利阶段,期间所经历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而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企业盈利加速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敢于研制创新药,那么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加速的
6)我国药企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比例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对于创新药研发的投入不到40亿,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直接飙升到了371亿,其实关于这一现象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毕竟研发一款创新药的成本是3-10个亿,而一旦成功上市而且很有疗效的话,那么为企业带来的营业收入则可能是30-60亿,而且创新药又是一个增量市场。同时目前我国创新药的销量占整个医药行业的销量的比例不足12%,对标海外成熟市场的话(它们至少是37%),所以未来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远超我们的想象。
7)创新药行业的人才储备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行业迈向新的高度。根据创新药行业研究员的分析,阻碍创新药行业发展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短缺,具体表现就是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很多企业都留不住人才,人才的流动性很大,而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提升人才的待遇以及人才的价值被重视之后,我国很多创新药企业都能很好的建立了人才的引入,人才梯队的一整套建设,让企业的创新文化得以一脉相承的延续下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相当有帮助,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仔细去翻看一下创新药龙头公司他们的研发管理层相关人员的薪水支出,呈现的是一种逐年增大的趋势,还有研发管理层的整体学历明显是逐年都是提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博士生学历的工作人员来研制创新药,与让一个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来研制创新药,谁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致的答案。所以之前的人才短板随着企业的对人才的重视,我觉得现在我国的创新药企业相对于海外同类企业相比,再也不存在留不住人才的短板,而是进入到了一个人才储备的红利期。
8)目前我国的创新药行业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一个机会,那就是虽然我国在创新药方面的研发实力很强,虽然我国在创新药行业如今已有成熟的产业链,虽然我国有人口红利,但在”变现“这个问题上,还有待提高,毕竟国内的医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创新药还没有被纳入其中,但是好在医保商保正准备联手破局,力求不再让创新药支付成为难题
9)国内的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不足7700亿到2025年超过16800亿,年均增速超过8%,很明显是一个稳定的增量市场,而整个创新药行业内所有公司的研发投入在最近10年内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速度在增长。再叠加我国目前又一个60岁以上老人占比很高的国家(未来占比还会更多),而老年人可以说是创新药“最忠实的客户”。所以我觉得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潜力非常巨大,非常值得投资。而且现在的创新药品往往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因此我同时布局了中欧纯债债券(LOF)C(166016)与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006229),因为今年以来,它们的业绩明显处于同类基金产品的前列,所以我相信它们可以带给我稳稳的幸福。@中欧基金
$中欧纯债债券(LOF)C$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