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完《为啥指数回来了,钱却没了?》一贴后,有读者留言说:“你说得只是今年的情况,我是3000点买的基金,3300点还亏着。”
如果算上去年的话,我觉得还有情有可原,因为市场的机构性特征确实挺明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持仓和市场风格不匹配。过去几年表现较好的股票要么是小盘股,要么是红利股,前者主要受游资青睐,后者受险资青睐,公募基金青睐的主要是大中盘成长股,即我们2020年常说的“核心资产”。回看了一下历史数据,小盘股的宽基指数代表中证2000自2021年年底以来下跌了9.19%,而红利股的宽基指数代表中证红利同期上涨了3.82%,但中大盘成长股的宽基指数代表创业板指下跌了41.64%,可以说痛感明显。
二是公募基金重仓的行业表现萎靡。上证指数自2021年底以来下跌了9.36%,但同期国证食品饮料指数下跌了38.80%,中证新能源指数下跌了62.29%,中证医药下跌了42.42%。曾有读者不止一次的在2024年问过我要不要布局新能源,我当时给出的说法是可以,但是要做好它跑不赢市场的准备,因为抱团瓦解后的板块往往在接下来一轮牛市中跑输其它板块。
三是公募行业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流失。比如董承非、丘栋荣这类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基金持仓分布广泛,不以单一行业取胜,策略长期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继任者表现平平,有些甚至持续跑输市场。
那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是尽量避免配置单一行业的基金。承认自己不了解市场,在此基础上选择宽基指数基金布局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比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1000、中证2000、创业板指数基金这类均衡配置就好。
二是如果确实看好某个单一行业,那么选择能够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进行关注。比如医药主题基金在对比业绩时和中证医药做对比,如果跑赢的时间段确实更多一点,那么不妨多一些耐心。没有谁能保证持续获得正收益,能够持续跑赢市场就已经很给力了。 但是最好不要配置名不副实的基金,比如基金名字中带有食品饮料,结果持仓全是人工智能,虽然短期来看基金因此跑赢了市场,但是行情轮动很难把握的,基金经理也一样,风格漂移代表了基金经理本身不够坚韧和执着,这对于长期投资不是好事。
操作方面,如果可以的话,将轮动策略中其它投资标的转入到上证50指数基金当中,不满7天的份额除外。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C(OTCFUND|014939)$
$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A(OTCFUND|017512)$
$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OTCFUND|000083)$
$中信保诚全球商品主题(QDII-FOF-LOF)A(OTCFUND|165513)$
$工银印度基金人民币(OTCFUND|164824)$
$同泰远见混合C(OTCFUND|008843)$
$华夏全球科技先锋混合(QDII)(人民币)(OTCFUND|005698)$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C(OTCFUND|022287)$
$广发恒生中型股指数(LOF)A(OTCFUND|501303)$
$中航机遇领航混合发起C(OTCFUND|018957)$
实盘业绩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