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明确提出2025至2026年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这一政策不仅为有色金属产业注入确定性,更从宏观层面传递出国家对基础材料行业稳健发展与战略升级的坚定支持。
从产业特性来看,有色金属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制造业投资和新能源转型密切相关。此次印发的方案,并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强调“稳增长”与“增效益”并行,显示出政策制定者对行业结构性问题的深入洞察。
笔者认为,该政策释放出三个层面的积极信号: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从“量”到“质”的转变。尽管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设定在1.5%,但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目标达到5%,这意味着政策更多鼓励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例如高性能合金、半导体用靶材、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政策突出跨部门协同和系统施策。八部门联合发文,涵盖工信、财政、能源、环保等多领域,说明政策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而是从能源保障、绿色低碳、财政支持、技术创新等全链条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在能耗管控与低碳转型方面,预计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
三、强调经济效益保持向好,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和抗周期能力被置于更重要位置。在传统认知中,有色金属企业往往依赖资源价格波动获利,但该方案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协同提升盈利稳定性,这有助于修正市场对行业“大而不强”的刻板印象。
从投资角度看,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分化行业内优质企业与落后产能。建议关注三条主线:
一是高端材料龙头企业。政策鼓励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相关技术领先、产能布局完善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二是再生金属与循环经济板块。“双碳”目标下,再生铝、再生铜等循环利用产业符合绿色低碳导向,或迎来加速发展;
三是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及国产替代趋势的稀有金属和新能源金属品种。如锂、钴、镍、稀土等,其战略地位将在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巩固。
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并非孤立事件。近期多部门密集部署,在人工智能+交通、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领域也释放出一系列支持信号,表明国家正通过产业政策协同发力,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有色金属作为关键基础原材料,其稳健发展对中下游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也应理性看待政策效果。有色金属行业仍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价格波动较大等挑战。企业需在政策东风下苦练内功,加快技术突破与低碳转型,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增长。
总体而言,《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市场注入了宝贵的政策预期和信心。它既指明了未来两年行业的增长路径,也为资本市场研判产业趋势与企业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投资者应跳出短期价格波动,更多关注企业在技术壁垒、绿色转型和产业链地位方面的长期积累。
只有将政策支持转化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有色金属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在周期波动中持续创造价值。
#金银铜铁铝,资源品还能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