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上市公司总净利润达474.92亿元,创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37.2%,但产业内部的利润分配却呈现高度集中态势。
时代商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深受内卷困扰,但上半年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行业规模效应的显现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产业内部却存在着惊人的利润分配失衡。电池环节占据了约90%的产业利润,而这90%的利润又集中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巨头手中。
01 产业利润,向电池环节高度集中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电池化学品”“锂电专用设备”、中游“锂电池”以及下游“电动乘用车”。
2025年上半年,电池环节净利润上升至365.1亿元,占比达76.9%。作为对比,电池化学品环节净利润降至49.41亿元,占比仅为10.4%。
利润向电池环节集中的趋势明显。2022年上半年,电池化学品环节还占据产业89.1%的净利润,但随后利润逐渐向电池环节转移。
锂电专用设备环节虽然平均毛利率高达26.2%,大幅领先其他环节,但由于规模有限,其整体利润规模仍相对较小。
02 整车环节,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电动乘用车环节于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了近五年来首次整体盈利,合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
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效果。7家电动乘用车企合计营收从2021年上半年的1333.41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887.5亿元。
规模效应叠加冲击高端市场初见成效,带动了电动乘用车环节的整体盈利。然而,不同车企之间的表现差异巨大。
03 巨头垄断,两家拿走大部分利润
与其说产业利润向电池环节集中,不如说利润向两大巨头集中。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净利润高达323.65亿元,一家就占据锂电池环节88.5%的净利润,占据全产业68.1%的净利润。
被列入电动乘用车环节的比亚迪,净利润达160.4亿元,占全产业净利润的34%。
这意味着,若剔除这两大巨头,其余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凸显产业利润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的现实。
04 企业生存,多数在盈亏线上挣扎
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企业中,有67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低于1亿元,其中38家亏损,亏损率约38%。
整体呈现出整车企业“亏损幅度大”,化学品及设备环节“亏损面大”的局面。
部分整车企业亏损幅度惊人。2025年上半年,蔚来、北汽蓝谷、小鹏汽车分别亏损117.45亿元、32.9亿元、11.42亿元,亏损幅度排名全产业前三。
电池化学品环节亏损面最大,共有22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50%;锂电专用设备环节共9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47.4%。
05 产业转型,从电动化到智能化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技术突破是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支撑。头部车企加速核心技术落地,构建差异化壁垒。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进入生态“出海”新阶段。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激增75.2%。
06 未来挑战,价格战与政策退坡
汽车行业在新能源与全球化推进中仍面临挑战。
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优惠政策面临退坡,部分地区已暂停汽车置换补贴,这可能对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需求产生抑制。
行业“价格战”从燃油车蔓延至新能源领域,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新能源汽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挤压利润空间。
07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赢家通吃”的时代
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整体利润创新高,但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巨头手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么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要么被淘汰出局,中间地带正在逐渐消失。未来产业格局的重塑,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能源车投资机会#
#新能源#
$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C(OTCFUND|0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