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性技术领域,中国已跻身全球前沿。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到人才梯队的稳步壮大,再到风险投资的密集涌入,多重优势共同构筑起中国AI产业的竞争壁垒。
中国AI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截至今年8月,追踪40家香港上市AI产业链企业的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累计上涨34.8%,显著跑赢同期恒生指数28.9%的涨幅。在汇丰第十二届中国研讨会上,三位中国AI初创企业创始人深入剖析了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其研发的AI赋能解决方案如何重塑日常生活场景。
“DeepSeek时刻”的到来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2025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通用大语言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其性能可与国际顶尖模型比肩,却以更低的算力消耗实现突破,尤其是训练成本的大幅降低,引发了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方向的深度探讨。
这一里程碑事件的意义远超技术层面。首先,它极大鼓舞了国内青年科研工作者。认知训练技术公司强脑科技联合创始人张胜男表示:“DeepSeek的突破,以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进步,确实让我们对自身能力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随着国产大语言模型的高调落地,普通消费者对AI的信任度显著提升,AI技术正以更普及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技术层面,DeepSeek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开源属性,允许开发者自由访问、修改并二次开发。AI机器人企业北京机科未来科技创始人田野指出:“开源模式能加速技术共享,开发者无需从零构建模型,可直接使用‘开箱即用’的基础框架。此外,开源软件的安全性通常高于闭源产品,这一特性在AI领域尤为关键。”行业人士普遍认为,DeepSeek开启了AI创新的长期趋势,有望在未来数十年持续推动技术迭代。
从商业化落地角度看,企业更需将AI技术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是重要突破口:自2021年起,中国已连续多年占据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份额,装机量超全球总量的50%,而AI驱动的下一代自动化技术正成为升级关键。当前工业机器人已能在已知环境中完成预设任务,而AI技术的融入赋予其“泛化能力”——即机器人在陌生环境或面对未知物体时仍能独立作业。不过,目前AI机器人在精度和效率上仍不及传统工业机器人。
北京机科未来科技提出的“三阶段实施路径”颇具代表性:初期聚焦精度要求较低的服务业场景,中期随技术成熟逐步拓展至工业领域,最终实现人机紧密协作。多模态AI技术的突破同样亮眼,这类系统能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类型数据。Weitu AI创始人王历伟博士介绍,其研发的多模态技术可高效解析长视频内容,随着模型迭代,AI将逐步从视频中习得空间感知能力,这对提升机器人环境交互精度至关重要。
三位企业创始人一致认为,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实用工具。整体而言,中国AI产业发展前景向好,投资者对这一核心科技领域的关注度将持续提升。
#高盛看多A股:慢牛正形成 还有约30%上涨空间##科技热点摊开业啦##煤炭重拾涨势 要跟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