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几乎全是外资品牌,如今硅谷实验室里,中国产人形机器人已成为科研主力。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惊人速度改写发展轨迹。
2023年,“十四五”规划实施第三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2.45%,从外资品牌手中夺回市场主导权。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工厂车间,更延伸至消防巡检、科研教育、商演导览等多元场景。从技术应用到产业影响力的跃升,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从跟跑迈入并跑阶段。政策引导、产业升级、供应链效率与制造业纵深,共同推动这一跨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吸引跨界企业加速入局,制造业基础与供应链红利持续释放。
国产机器人的“反超”并非偶然。上海飒智智能创始人张建政回忆,十年前汽车、半导体工厂里“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电机)垄断市场,如今其产品已在3C、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随着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兴起,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转型,中国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技术迭代“试验田”。2023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稳居全球最大市场。ABB、发那科等外资巨头加速在华布局研发中心与工厂,2022年底ABB上海超级工厂投产,2023年底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落地,其在华战略已从“就地供给”升级为全球竞争协同。
供应链优势是中国机器人崛起的核心引擎。硅谷创业者路由发现,如今实验室里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已是研究主力,这背后是国产技术与供应链的全球渗透。宇树科技核心零部件自研,成本仅为海外同类的十分之一,特斯拉Optimus、Figure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中,三花智控、拓普集团、旭升集团等中国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对比中外效率:海外企业调整机器人结构需三个月,中国供应链支持下仅需2-3周,成本与速度的双重优势,让中国机器人企业迎来系统性机会。
场景拓展则打开产业新空间。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智能汽车等赛道释放技术复用效应,禾川科技推出人形机器人YOLO,拓普集团投资50亿建核心部件基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跨界入局。从工业巡检到文娱商演,从医疗养老到科研教育,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正如专家所言,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将算法、硬件、数据与场景拧成一股绳”,中国机器人产业站在了“场景决胜”的新起点,迈向生态协同的新阶段。
来源:第一财经
#固态电池最新突破:能量密度创新高##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长假来临 持基过节还是持币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