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后复工已有几天,不知各位客官“体感”如何,是否适应了工作的节奏?
步入四季度,这一年也已经过了四分之三了,前两天,富二关注到一则数据:
上交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9月,A股开户规模创年内次高,新开户数达293.72万户,同比增长60.73%,环比增长10.83%,仅次于今年3月A股新开户数。今年以来,已有2000万新股民“跑步”入市。
从这轮“开户潮”中,不难看出今年股市的火爆。实际上,2025年不仅是股市投资的大年,也可以说是基民的大年,今年以来,不少基民可谓“扬眉吐气”,富二拉了下全球主要大类资产前三季度的表现,可以看到,除了近两年涨势如虹的黄金,成长风格鲜明的创业板指,以及前三季度狂飙的港股,咱们混合基金的表现,也是很不错的。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
步入四季度,公募基金也即将迎来年终“决战”,年末冲刺开启之前,咱们不妨先复盘一下今年基金市场的表现。
前三个季度,
基金市场的整体业绩回报如何?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
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增长趋弱,主要经济体处于降息通道,同时新一轮科技周期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不同类型的基金可谓均沾雨露,多数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其中股票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表现尤为突出,平均收益率达29.29%、28.28%、28.39%。美国关税扰动、海外避险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以黄金、白银期货、有色等为代表的另类投资基金今年表现也不错,平均收益率达20.42%。此外,采用“多资产+多策略”的FOF基金得益于其多元配置的产品属性,前三季度也取得了14.52%的平均收益率,历史上仅次于2020年同期15.65%的表现。
主动权益基金前三季度表现如何?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统计的主动权益基金涉及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和平衡混合型四类基金产品。
倘若咱们细看下其中“扛大旗”的主动权益基金,其表现更是“可圈可点”。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场4649只主动权益基金中,诞生了39只“翻倍基”,超97%的主动权益基金斩获了正收益,仅2.06%的基金前三季度收益告负。具体来看,今年多数权益基金的收益率落在20%-40%这个区间,数量占比为36.07%。
固定收益基金前三季度表现如何?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
看过了“股债跷跷板”一端的股,咱们不妨也瞅瞅另一端的债。从债券基金各细分类型收益率分布的中位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短债的表现优于中长期纯债,而从最高收益率来看,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中不乏产品交出了足以“媲美”权益基金,超过20%的收益率,偏债混合基金最高收益率达46.6%,由此可见,权益配置可以说是今年股债混合产品决胜的关键,向权益要收益,或许仍然将是低风险产品未来的主要策略。
历史上来看,
今年基金表现排在什么位置?
行文至此,可能有客官忍不住想问:今年基金表现确实不错,那往年这时候,基金市场整体表现如何?今年的基金表现,在历史上又大概排在什么位置?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9月30日
这不,富二也整理了过去十年间,前三季度各类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结论是喜人的:今年的基金收益不仅是近五年同期最佳表现,放在近十年的维度,也是相当不错的~且相较2020年、2019年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大放异彩”,剩下的基金类型表现相对平淡的局面,今年除了混合和股票基金,QDII和另类投资基金的表现也都不赖,不同类型基金持有人的体验感大概都是较佳的~不知道各位客官,今年的基金收益落在了哪个区间?
最后,富二还想为各位客官奉上一组数据,由此或许可以窥得当前这轮行情的进度:如果咱们把这轮行情翻倍股的数量和2014年到2015年中那段时间翻倍股的数量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这轮行情仍有不小的空间。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15日
说来也是,无论是军事力量、产业结构、科技水平还是文化发展,在这轮由我国国力重估带来的人民币资产重估的浪潮下,客官不妨和富二一同,对当下的市场更乐观一点~
$富国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23652)$
$富国上证指数ETF联接C(OTCFUND|013286)$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