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9日收盘,国证航天航空指数小幅收涨0.32%,实现连续第四日上涨。成分股中,航天晨光涨超5.5%,海兰信亦上涨5.05%,板块情绪持续回暖。“军工新景气周期即将到来”的声音,再次在市场中悄然响起。
这究竟是短期资金驱动,还是行业真正迎来了基本面拐点?
从资金行为来看,连续四日收阳虽涨幅不大,但释放出一定的企稳信号。尤其在一些龙头个股的带动下,板块关注度正在回升,这已不仅仅是超跌反弹可以完全解释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估值与预期的背离。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申万军工指数的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仍处于77.86倍的高位,在近五年中分位数高达99%以上——也就是说,比过去五年中99%的时间都要“贵”。
高估值本身是压力,但也可能成为机遇,关键在于有没有业绩来消化。
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共识:2025年,军工行业有望迎来基本面的强劲修复。这种预期来自于几个方面:
l 军费支出保持稳定增长,装备采购和更新需求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l “十四五”中后期项目加快落地,行业订单有望逐步传导至企业收入端;
l 航空航天、信息化、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仍处于高景气赛道,如卫星互联网、无人机、军机换代等需求明确。
因此,当前时点的军工板块,呈现出“高估值”与“强复苏预期”并存的局面。资金敢于在此时布局,说明他们赌的不是现在,而是明年甚至更长期的业绩兑现能力。
从配置角度看,军工行业由于其计划性强、需求端稳定,本身就具有逆周期属性,在当前宏观环境下更显其防御与成长双重价值。不过,投资者也需保持清醒:行业内部结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板块”减弱、“个股”增强将成为主线。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有核心技术、订单可见性强、有能力走出业绩拐点的企业。
短期四连涨或许只是开端。一旦景气周期确认,军工板块很可能会进入“预期驱动→订单验证→业绩落地”的新正向循环。
#中国军工竞争力重估,军贸份额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