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么投##全球市场深夜暴跌!纳指重挫超3%# 从“互联网+”到“AI+”:十年风口更迭下的投资机遇对比分析
一、“互联网+”:复盘十年前的风口崛起与行情脉络
“互联网+”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互联网技术渗透至传统行业的必然产物。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这一理念。
2013年是行情预热期,A股整体处于震荡调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7%,但叠加“互联网+”概念的创业板指凭借产业预期支撑,全年逆势大涨83%,提前反映市场对新技术赛道的认可;2014年初至2015年6月12日市场高点,则是行情全面爆发期,63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超230只净值涨幅突破150%,55只涨幅超200%,资金对“互联网+”相关的TMT、电商、云计算等板块的追逐达到顶峰;2015年6月后,随着杠杆资金有序撤离、部分标的估值脱离业绩基本面,TMT板块估值快速回落,这轮由“互联网+”驱动的行情正式收尾,也为后续新技术风口的崛起留下了经验与启示。
二、“AI+”:当前的风口逻辑与产业支撑
如今“AI+”成为市场焦点,其背后的逻辑与“互联网+”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本质差异。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均是“技术突破+产业渗透”双轮驱动,而差异则体现在技术成熟度与渗透广度——“AI+”依托大模型、算力、算法的突破性进展,不仅能重构消费端体验,更能深入工业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核领域,实现“从效率提升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这也让其被不少机构视为“比互联网+影响更深远的产业革命”。
从当前产业进展来看,“AI+”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消费端,AI生成内容(AIGC)、智能客服已广泛应用;产业端,AI质检、AI排产在制造业落地,AI药物研发缩短药企研发周期,这些真实的产业应用场景,为“AI+”从概念走向业绩提供了支撑,也使其区别于单纯的概念炒作,具备了长期赛道的属性。
三、投资决策建议:在风口判断中把握“确定性”
对比“互联网+”的历史,“AI+”是否能成为未来十年风口,核心仍需关注“技术落地节奏”与“业绩兑现能力”两大关键指标。对于认可“AI+”长期价值的投资者,可采取“逐步布局、聚焦核心”的策略,优先关注算力基础设施(如AI芯片、服务器)、垂直领域应用(如AI医疗、AI工业)等业绩确定性较强的细分赛道,避免盲目追逐纯概念标的;对于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可重点跟踪季度性的产业数据(如AI相关企业营收增速、订单量),待技术落地效果与业绩兑现逻辑更清晰后再决策。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呈现相似的规律。“互联网+”的十年已经证明,真正的风口能推动产业变革,而优质的投资机遇往往藏在“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对于“AI+”而言,未来十年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行情的涨跌,更在于其能否真正重塑产业格局——而今天的投资选择,本质上是对这一产业变革趋势的判断与下注。关联基金$国泰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发起联接A$,$国泰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发起联接C$@国泰基金。
相关证券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