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M创业板医药来了# # 国庆节后 A股市场如何看?# #10月你看好哪些投资赛道?# $国泰创业板医药ETF联接C$

提到创业板医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波动大”“机会多”,尤其是随着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这个自带“20CM涨停”属性的板块,正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我选择通过国泰创业板医药卫生ETF发起联接C布局这个赛道,既是看中了创业板医药的长期价值,也有自己经过反复琢磨的投资思路,关于这个板块的看法和后市观点,想和大家好好聊聊。
先说说对创业板医药的核心看法——它是“创新驱动”和“政策红利”双轮驱动的优质赛道。不同于主板医药里偏消费属性的传统药企,创业板医药聚集了大量聚焦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企业,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壁垒”。比如有的企业专注于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发,这种新型抗癌药能精准攻击癌细胞,目前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都是热点;还有的企业主攻高端医疗设备,像内窥镜、超声设备等,之前长期依赖进口,现在国产替代率正在快速提升。这些“硬科技”属性的企业,恰好契合了国家“鼓励医药创新”“支持国产替代”的政策方向,从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倾斜,到集采对医疗器械的合理定价,政策层面一直在为创业板医药企业的发展“铺路”。
当然,创业板医药的“20CM属性”也意味着它的波动比普通板块更大。去年上半年,受创新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集采政策落地等因素影响,板块最大回撤接近30%,不少投资者因为扛不住波动中途离场;但到了下半年,随着多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医疗器械出口数据回暖,板块又快速反弹,部分龙头企业股价甚至创下新高。这种“高弹性”既是创业板医药的魅力所在,也是对投资者心态的考验——想要赚这个板块的钱,就得先接受它的“脾气”,不能因为短期震荡就乱了阵脚。
再聊聊我的投资思路,核心是“借道ETF联接基金,做长期布局”。一开始我也想过直接买创业板医药的个股,但研究后发现,这个板块的专业门槛太高了。比如看一家创新药企业,要懂它的研发管线、临床试验数据、专利布局,还要分析市场竞争格局,普通投资者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而且个股风险集中,一旦某家公司研发失败或者业绩暴雷,损失可能很大。相比之下,国泰创业板医药卫生ETF发起联接C就解决了这些痛点——它跟踪的是创业板医药卫生指数,把板块内的优质企业都“打包”进去了,既能分散个股风险,又能享受到整个板块的成长红利。
选择C类份额,也是经过仔细算账的结果。C类份额没有申购费,持有超过7天还免赎回费,对我这种“定投+短期灵活调整”的投资方式特别友好。我现在的做法是“每月定投+逢低加仓”:每个月发薪日固定投一笔钱,不管市场涨跌都坚持;如果遇到板块大幅回调,比如单日跌幅超过3%,就会额外加一笔仓,这样既能摊薄成本,又不会因为频繁操作错过行情。比如今年初创业板医药因为市场情绪下跌时,我就通过这种方式加了两次仓,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加仓点刚好是阶段性低点,这也让我更坚定了“用纪律性投资应对板块波动”的思路。
最后是对创业板医药的后市观点,我认为“短期看政策落地,长期看业绩兑现”,整体偏向乐观。从短期来看,接下来几个月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一是医保谈判的创新药续约结果,这会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营收预期;二是医疗器械集采的落地情况,尤其是高端设备的集采价格是否超预期,这会影响板块情绪。从目前的政策风向来看,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态度明确,集采也在“降价”和“保创新”之间找平衡,这些都可能成为板块短期的催化剂。
从长期来看,创业板医药的成长逻辑非常清晰。一方面,国内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比如肿瘤治疗、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市场空间还在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国产替代的进程在加速,之前很多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现在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追上来了,而且价格更有优势,未来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高,甚至有望出口到海外市场。这些长期逻辑不会因为短期市场波动而改变,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兑现到企业业绩上,进而推动板块估值提升。
不过也要提醒大家,创业板医药虽然长期看好,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不能接受单日20%的涨跌波动,或者投资周期只有几个月,那这个板块可能不太适合你;但如果你能把投资周期拉长到3-5年,并且认可医药创新的长期价值,那么通过国泰创业板医药卫生ETF发起联接C这样的工具布局,或许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投资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像创业板医药这样充满机会和挑战的赛道,更需要耐心和纪律。接下来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定投计划,跟着板块的长期逻辑走,不被短期情绪左右,相信时间终会给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带来回报。@国泰基金 @高贵典雅的远青2 @乐观的姜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