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正式开启预防式宽松周期,但全球风险资产并未如期狂欢,反而普遍回调——美股震荡、A股分化、黄金冲高回落。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是市场对降息预期过度一致的“利好兑现”,以及经济放缓担忧的再发酵。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初期市场往往因盈利预期下修而承压,而真正受益于流动性的资产需具备“高确定性收益+低波动”属性。在此背景下,兼具高股息与低波特性的港股红利策略,正成为全球资金避险增益的“压舱石”。

港股红利的优势远不止于防御。其股息率在全球主流资产中堪称“碾压级”: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最新股息率高达5.62%,显著高于A股红利指数(中证红利4.46%)和美股高收益债(6.4%),若考虑港股通投资者实际享受的税后收益(约7.3%),性价比尤为突出。更关键的是,港股估值仍处历史谷底——指数市盈率仅6.5倍、市净率0.6倍,破净比例高达62%。过去十年中,港股破净率超过60%的时段仅出现三次,随后一年平均涨幅达35%,当前估值修复空间巨大。资金结构变化亦印证长线拐点已至:南向资金连续24周净买入高股息标的,累计超1800亿港元;国内险资权益投资比例放宽至40%,新增1.2万亿元资金可投向港股,高股息成为首批配置方向;美元货币基金收益率跌破4%后,外资对冲基金开始布局“空美元、多港股红利”的套利组合,进一步推升资产吸引力。

传统高股息策略常面临两大陷阱——"股息陷阱"(企业未来分红可持续性不足)和"估值陷阱"(盈利缺乏增长导致资本利得损失)。而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编制规则通过科学机制有效规避了这些风险:首先从港股通范围内筛选过去一年股息率最高的75只股票,再从中精选波动率最低的50只成分股,并设置严格的个股权重(0.05%-5%)和行业上限(30%)。这种"高股息+低波动"双因子筛选机制,既确保股息率的持续稳定(指数近十年股息率大部分时间稳定在6%-8%区间),又通过波动率控制降低组合回撤风险(指数近一年年化波动率14.86%,低于A股红利指数)。更重要的是,指数成分股中超半数为央国企,其分红政策受央企市值管理考核约束,具备更强的分红可持续性和盈利稳健性。这种设计使得红利策略从单纯的"熊市防御"工具升级为"低波动环境下追求确定性收益"的进阶配置方案。

聚焦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其前三大行业——金融(银行)、公用事业、能源,正从“防御属性”转向“攻守兼备”。港股银行作为南向资金扫货第一目标,兼具高息、低估值与政策缓和三重逻辑:美联储降息缓解净息差压力,港股银行对美债利率弹性大于A股;国内LPR下调后负债端成本同步下降,息差预期见底;央企市值管理考核驱动破净银行通过回购与分红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资金动向已显端倪:建设银行H股近一月获南向资金增持3.6个百分点,沽空比例从12%骤降至5%。公用事业与能源板块则受益于全球利率下行及能源转型红利,稳定现金流与高分红特性契合长线资金需求。
在此机遇下,$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发起式联接A(OTCFUND|024772)$成为场外投资者一键布局港股红利的高效工具。该基金紧密跟踪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综合管理费率仅0.6%,较同类主动型基金成本优势显著。指数采用科学编制规则:先筛选股息率最高的75只股票,再从中精选波动率最低的50只,并设置个股权重与行业上限,避免过度集中风险。截至8月底,指数成分股中超半数为央国企,更易受益于政策催化。
当前,港股红利已从传统的“熊市防御”转向“低利率+政策宽松+长线资金加仓”的三重顺风期。美联储降息缩小中美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港股资产吸引力;国内经济复苏提振企业盈利,红利策略的顺周期属性有望释放弹性。该基金募集截止日为9月19日(本周五),仅剩最后上车时机。对于寻求震荡市中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这份红利“入场券”或成为年内资产配置的关键棋局。

前面黑马申购了一笔,后面视情况加大投入。
最后还请大家顺手点个赞,给个鼓励支持,万分感谢!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具任何指导意义、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提及个股基金仅为记录市场观点和实盘操作过程,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不做任何推荐,请勿盲目跟进。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投资者应注意市场波动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华泰柏瑞港股通红利ETF联接基金C(OTCFUND|018388)$
$景顺长城沪港深红利成长低波指数A(OTCFUND|007751)$
#美联储降息25基点!政策重点转向##华为十大预测:算力将暴增10万倍##机器人迎新催化:马斯克将开专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