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登大揭秘# $永赢新材料智选混合发起C$

科技小登大揭秘:三个硬核赛道里,我最看好固态电池的落地机遇
在固态电池、存储芯片和可控核聚变这三个科技赛道里,每个都藏着万亿级的机会,但如果要选一个当下最值得关注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给固态电池。不是说另外两个不好,而是固态电池刚好站在“技术成熟”和“市场爆发”的交叉点上,就像即将结果的果树,我们已经能清楚看到丰收的模样,这一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先说说另外两个赛道的情况,这样对比着看更清楚。存储芯片确实是AI时代的“刚需”,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比传统服务器高5倍以上,而且国产替代的空间很大,长江存储、兆易创新这些企业都在突围。但它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周期性太强,价格像坐过山车,去年还涨得猛,今年可能就因为库存积压跌下来,普通人很难踩准节奏。而可控核聚变更像是“未来的宝藏”,被称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2025年咱们国家的EAST装置还实现了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商业化路径越来越清晰。可它的商业化至少要等到2030年以后,现在还处在实验堆建设阶段,虽然上游零部件有机会,但整体周期太长,中间的技术风险也不好把控。
再看固态电池,它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已经走到了“量产前夜”,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咱们开车的人都有体会,传统锂电池有两大痛点:一是续航焦虑,冬天开空调跑高速,实际续航打对折;二是安全顾虑,新闻里偶尔会看到电池自燃的消息。而固态电池刚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因为它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传统的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改变了电池的结构。
从性能上看,固态电池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欣旺达刚发布的“欣·碧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了400Wh/kg,比现在主流的锂电池高60%,这意味着电动车续航轻松就能超过1000公里。奇瑞展示的电池模组更厉害,能量密度达到600Wh/kg,续航能冲到1300公里,以后跑长途根本不用规划充电点。安全方面就更让人放心了,国轩高科的“金石”固态电池通过200℃热箱测试都没事,穿刺测试里也不会有明火,彻底解决了自燃隐患。而且循环寿命也达标了,欣旺达的电池能循环1200周,按一年开2万公里算,能用10年以上,和车的使用寿命基本匹配。
更关键的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经不是画饼,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2025年下半年,国内外企业都在密集建中试线,这可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一步。国轩高科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经贯通,良品率能到90%,还计划2027年小批量装车;丰田在日本建的GWh级中试线,良品率更是高达95%,目标2027年量产。国内的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龙头企业,早就开始布局,有的已经下线了车规级电芯,和车企的技术对接也在推进中。按照这个节奏,2026年就能看到小批量的固态电池电动车上市,2027年之后就能大规模普及,这个时间线非常明确。
产业链的机会也已经清晰起来。固态电池的生产和传统锂电池不一样,需要新的材料和设备,这就给上游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材料方面,硫化物电解质是核心,国内的瑞固新材料已经建成百吨级产线,打破了日韩垄断,二期千吨级产线也在建设中;锂金属负极、高镍正极的需求也在暴涨,很多企业已经拿到了订单。设备方面,因为新增了高压致密化、电解质膜成型等工艺,利元亨、先导智能这些设备龙头已经开始交付专用设备,国投证券预测2025-2026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会突破50亿元。这些上游环节的企业,现在已经能享受到产业化的红利,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很强。
政策和市场需求也在合力助推固态电池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而固态电池是电动车升级的核心方向,自然能拿到政策红利。从市场端看,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对固态电池的期待都很高。车企需要靠固态电池提升产品竞争力,消费者想要更长续航、更安全的电动车,这种供需两端的共振,会让固态电池的普及速度超出预期。
当然,固态电池也有挑战,比如现在成本还是传统锂电的3倍,但这是新技术初期的必经阶段。就像当年的锂电池,刚开始成本也很高,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和工艺优化,成本肯定会降下来。业内预测3-5年内,硫化物电解质的成本就能腰斩,到时候固态电池的性价比会非常有竞争力。
对比下来,可控核聚变是“远期的颠覆”,存储芯片是“周期中的机会”,而固态电池是“眼前的确定增长”。它既有技术突破的硬核实力,又有清晰的量产时间表,还有明确的产业链机会,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逻辑,正是我最看好它的原因。对于关注永赢新材料智选混合发起C这样聚焦新材料的基金来说,固态电池产业链上的材料、设备等环节,无疑是值得重点布局的黄金赛道,也能让投资者更稳健地分享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天天精华君 @永赢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