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从近期一家巨佬的股价暴跌说起。
8月15日,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巨头——应用材料(AMAT)股价重挫,暴跌超14%。原因是应用材料给出了令人失望的销售和盈利预测,引发投资者对其需求前景的担忧。
应用材料较差的销售预测数据背后是它的中国客户在消化库存中、大客户采购计划推迟、美国出口政策的限制以及中国国产替代的加速。或许,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已,应用材料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里就有必要聊一下中国芯片设备的国产替代情况了,国产化率从2013年的13%,已经提升到2024年的30%了,并且在今年有望提升到40%以上。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得国内企业对国外设备的依赖度持续降低,从而减少了应用材料设备的采购,进而影响了它的销售业绩。根据日经中文网统计,应用材料向中国的销售额呈现减少趋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产芯片材料和材料供应商的发展态势似乎渐入佳境。在海外不断加码技术管控的大背景下,实现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可控,已然成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的国产化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过这也意味着未来国产替代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半导体制造包含数百道工序,其中技术难度较低的部分设备,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扩大。这一趋势可从科创半导体 ETF(代码:588170)的跟踪标的 —— 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中得到印证:该指数覆盖的国内相关企业,未来两年营收预计将实现 16%-18% 的增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令人振奋的是,国内相关企业一直在积极进取、持续发力,且在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就拿浙江大学研发的电子束光刻机 “Xizhi” 来说,其精度能够达到 8 纳米,并且成本仅为传统极紫外光刻机的五分之一,这无疑给国产半导体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与此同时,AI 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高性能芯片需求持续攀升,不仅扩大了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容量,更倒逼产业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作为支撑全产业链的 “基建层”,有望在扩产浪潮中率先捕捉产业红利。值得注意的是,了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政府也在不断投入补贴以培养设备厂商,这让相关厂商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现在资本市场情绪较好,在赚钱效应和增量资金持续涌入的驱动下,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可能成为当前半导体投资中最具弹性的指数之一。这个指数的背后就是一堆在科创板上市的业务范围涉及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的上市公司,可以说这个指数就是专攻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卡脖子”环节的指数。事实上,跟踪该指数的科创半导体ETF最近也是受到资金青睐,资金持续涌入该产品。
说实话,当前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估值着实不低。截至 2025 年 8 月 11 日,其滚动市盈率已高达126 倍。不过,鉴于该指数具备国产替代这一关键属性,同时还涵盖了 AI 概念,因而每次在经历调整之后,或许都将成为一个不错的介入时机。
展望未来较长一段时期,AI以及国产替代的概念大概率会被市场反复热炒,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很可能就是一个颇具投资价值的标的。如果DeepSeek R2能推出来,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可能迎来一波小行情的。
这里就需要提一下华夏旗下的科创半导体ETF(代码:588170)了,这个ETF于2025年4月上市,截至8月17日,最新规模为4.3亿元。为了便利场外投资者,华夏基金即将发行科创半导体ETF联接(A类:024417,C类:024418),这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应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与基金合同,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