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13岁啦#
#创作扶持计划# #天天基金调研团#
天天基金13周年庆刷到鑫元科创AI指数发起式C的时候,我直接加了自选——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研究完AI赛道和这只基金的底层逻辑后,真的觉得它踩准了下一个五年的财富密码。作为从消费、新能源周期一路过来的老投资者,这次想好好聊聊为什么敢把它放进配置清单里。
先聊大逻辑:AI不是短期炒作,是真·时代级赛道
天天基金提的“算力爆发+政策加码+场景落地”三重势能,我太有感触了。去年还在说AI是概念,今年已经肉眼可见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办公室里AI生成报表、工厂里AI质检设备、甚至手机摄影都在靠AI优化算法。这不是虚火,是技术成熟到能兑现业绩的信号。
政策端更是定心丸,从新基建规划里的算力枢纽建设,到科创板对AI企业的上市支持,相当于给赛道铺了“快车道”。而产业端,半导体作为算力基础,计算机作为应用载体,两者的联动已经形成闭环——这也是为什么科创AI指数把49%权重给半导体、35.8%给计算机,完全切中了AI产业的“硬骨头”和“主阵地”。
对比去年的新能源,AI的天花板其实更高。新能源还受限于资源和储能技术,AI却是靠数据和算力驱动的“无边界产业”,只要技术在迭代,增长就不会停。这也是我敢长期看AI的核心原因:它不是单一行业的升级,是所有行业的效率革命。
再看指数:“三高”特性才是爆发力的关键
选指数基金,核心就是选指数本身。科创AI指数这“高纯度、高锐度、高弹性”真不是吹的,数据说话最实在:近一年110.58%的涨幅,把沪深300的26.71%和中证人工智能指数的82.36%远远甩在后面。
我拆解了下,这爆发力来自两个核心设计:
一是权重集中在硬核资产。半导体占近半权重,这可是AI的“发动机”——没有芯片算力,再牛的AI算法都是空架子。计算机板块覆盖IT服务和软件开发,正好对应AI落地的“应用层”,这种“硬件+软件”双轮驱动,比那些杂糅了传媒、电子的AI指数纯粹多了,涨的时候能跟上产业节奏,跌的时候也有核心资产托底。
二是季度调仓的灵活性。AI技术迭代太快了,去年的龙头今年可能就被新技术替代。季度调仓能及时把跟不上趋势的企业踢出去,纳入新的技术龙头,相当于给指数装了“更新键”,能一直贴合产业最前沿的方向。
聚焦基金:鑫元这只为什么是“时机之选”?
指数再好,也要看基金公司能不能管好。鑫元这只发起式基金,我最看重两个点:
首先是成立时机太准了。8月12日成立,正好赶在AI景气度爆发的节点上——上半年算力需求刚放量,下半年大模型应用开始落地,相当于在产业周期的“上坡路”上车,不用承受前期的等待成本。而且发起式基金有个好处,管理人自己也会投钱进去,和投资者利益绑定,不会随便瞎操作,对我们小散来说更放心。
其次是C类份额太友好。很多人不敢碰指数基金,觉得手续费高、持有久才有收益。但C类不用申购费,持有超过7天赎回费也免了,既能做短期波段,也能长期持有。像我这种既想布局长期,又想灵活调整仓位的投资者,简直是量身定做。
最后说配置:为什么现在该把它放进 portfolio?
我的配置逻辑从来不是“赌单一赛道”,而是“核心+卫星”。鑫元科创AI就是我今年的“卫星增强”配置,理由有三:
1. 分散风险:我手里的消费、医药基金比较多,都是防御性资产,加一只高弹性的AI基金,能平衡整体组合的收益,不至于在科技行情里踏空。
2. 把握趋势:13年投资下来,最赚的钱都是赚“时代的钱”——消费升级、新能源崛起,现在轮到AI了。科创AI指数是全市场AI硬核资产的“晴雨表”,买它相当于买了一篮子AI龙头,比单吊个股安全多了。
3. 估值有空间:虽然近一年涨了不少,但对比AI产业的增长预期,现在的估值还没到泡沫阶段。尤其是科创板的AI企业,很多都处于成长期,业绩增速能跟上估值,这种“戴维斯双击”的机会可遇不可求。
当然必须提醒一句:高弹性必然伴随高波动,受不了短期回调的朋友别盲目冲。但如果你能拿1-3年,能承受20%左右的波动,那这只基金绝对值得关注。
天天基金13周年,刚好也是AI赛道从概念走向落地的关键年。与其纠结要不要追热点,不如选一只踩准产业逻辑、跟踪优质指数的基金长期持有。鑫元科创AI指数C我已经加自选了,打算先小仓位建仓,慢慢跟上这波科技浪潮~@鑫元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