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一段时间调整后的创新药,开始出现资金流入的中阳反弹。有市场观察者指出,医药板块本已“跌无可跌”,在窄幅震荡后突然突破10日线,创新药异动明显。
在此前的文章分析过,创新药之前的下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利盘较重,获利了解情绪较重;二是川普威胁对创新药加税,现在,这两个因素当前基本都解除了。
以恒生创新药ETF(159316)为例,该基金在今年9月8日-10月30日期间回调了19.35%,回调基本到位,如下图:

G2会晤后,关系缓和了很多,整体是变好了,暂时是没有这方面的威胁了。
指数“提纯”聚焦100%纯正创新药
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跟踪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2025年8月进行了一次关键修订,彻底剔除了主营业务为医药研发生产外包(CXO)的企业。
这使得指数成分股完全由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这样,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直接从事创新药研发的药企构成,能更加精准把握创新药最核心的价值环节。
此次“提纯”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因为CXO企业与创新药企的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主要收取服务费,不直接承担研发风险与收益;后者则凭借专利获取高额回报,其价值与研发成果紧密挂钩。将两者区分,能使指数更真实地反映创新药产业的升级趋势。
政策、出海与技术突破三大利好支撑
创新药板块强势表现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出海加速与技术突破的三重驱动。
政策端,国内药审改革持续深化,10月30日国家基本医保目录谈判与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正式开始,新增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谈判将有效增加医疗行业资金支付来源,三季报披露结束,医药行业业绩环比改善且有向上趋势,主要龙头企业营收增长现金流改善,对四季度及2026年指引乐观,在三季报整体平淡背景下相对配置优势明显。
港股2018年推出的“18A”机制,允许未盈利的创新药公司上市融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出海进程更是成为强劲催化剂。2025年前五个月,国际药企从中国药企采购的专利金额同比增长120%以上,仅前五个月的采购总金额就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技术端,中国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等前沿技术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以荣昌生物为例,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干燥综合征Ⅲ期数据中疗效显著,同时IgA肾病适应症申报获优先审评,凸显国产创新药价值重估潜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参与港股创新药投资面临开户门槛、个股波动风险等挑战,恒生创新药ETF(159316)及其联接基金(A类024328/C类024329)提供了一键布局的便捷工具。
风雨过后,医药板块的价值回归或许刚刚开始。对于那些曾错过早期创新药行情的投资者来说,这次的企稳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本文为个人观点,观点具有时效性,不作为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1月基金投资策略#
$易方达恒生港股通创新药ETF联接发起式C(OTCFUND|0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