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朋友聊天。
朋友说:“家里娃在学习上没有自驱力。总得我们盯着他,他才学点,不盯着就不学了。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事哪还需要爹妈盯着呀,自己就去学了,哪这么费劲。”
这是个挺常见的现象,越是学霸家长的家庭,出现这类疑惑的概率越高。
为啥呢?
因为自驱力这个东西,它的出现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恩(Ryan Richard)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想要产生自驱力,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自主性(Autonomy):感受行为由自己掌控。也就是这事是我自己想做,不是你逼着我做的;
2.胜任感(Competence):感受有能力把事做好。也就是我付出了努力,确实能搞定这个事,而不是一下把我难住了;
3. 关系性(Relatedness):感受与他人有连接。人是社会动物,都需要社会的认同。我做好了这件事,是不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呢?如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同,那这事做起来就更有劲了。
好,知道了产生自驱力的三个条件,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学霸是如何产生的。
小学一年级,一个班里三、四十个孩子,甚至五、六十个孩子。
大家一起零基础,开始上课。
老师讲,孩子们听。
有一个孩子,课一听就会,题一做就对。
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家长夸,老师夸,同学们羡慕。
老师、同学、家里亲戚,给孩子贴了一个新标签:学习好、聪明。
在班级里,甚至会给这个孩子一些特权,比如让他当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的。
这个孩子觉得很自豪,这种自豪感是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体验非常好。
他开始加倍努力学,因此成绩更好,老师、家长的夸奖越来越多。
自此,自驱力形成。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过程,这位学霸,他形成自驱力的过程,是完整的经历了 胜任感—》关系性—》自主性 这个循环的。
只不过,由于这些事当年是自动发生的,而且当时他年龄太小,细节已经忘记了,所以他会误以为这些事都是理所应当的。
很多时候,学霸在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涯的时候,只记得自己辛苦的初中,拼命的高中,但已经忘记了自己小学,也就是最开始起步的事。
殊不知,那个自动发生的“小学牛蛙起步”,才是最最重要的环节。
毕竟,在小学,就已经有一大半的孩子,觉得学习很无聊,很无趣,不想学了。
问题就出在这。
学霸家长,多半会觉得,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有“自驱力”,是理所应当的。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不是最基本的事吗?”
“这几个单词,不是背两遍就背下来了吗?”
“这种题,不是看一眼就知道答案了吗?”
当自家娃没那么好运,在上学之后,没有自动进入 “胜任感—》关系性—》自主性” 这个循环,学霸家长们会非常奇怪,甚至会有点恼怒,时间长了会怀疑人生,给娃贴上一个“太笨”的标签。
学霸家长们多半并不知道,“想形成自驱力是需要经过一番设计的,需要经过长时间努力的”。
当自家娃并没有自己当年那么好运,自动获得自驱力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不理解。
这就是我所说的——学霸的诅咒。
当然,不光是学霸有这个问题,其实其他家庭也都面临这个问题。
当我们遇到娃没有自动进入自驱力循环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设计一个流程,帮助他进入这个循环。
我个人理解,自驱力三要素,自主性(自己喜欢),胜任感(搞得定),关系性(社会认同),至少要从其中一个要素作为起始。
轮胎要转起来,总得踹第一脚。
而不同的项目呢,三个要素获得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比方说中文阅读,自主性(自己喜欢),这个要素最容易获得。
也就是“我喜欢看xx题材的书”,这个事最容易被发现。
当发现娃喜欢某个题材的书之后,就带他去挑、去选,选适合他现阶段难度的书,量大管饱。
千万别以家长的视角,觉得这本书“没用”,那本书“知识密度太低”,就给人家否了。
就算人家喜欢漫画,喜欢哆啦A梦,那也是书上,好歹上面也有字啊。
你不能因为自己喜欢DK大百科,就非得给孩子也换成大百科。
你喜欢的不代表娃喜欢,有钱难买我乐意,每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娃自己选的书,难度慢慢递增,如果班级里再有个读书分享、读书大王评比之类的活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性,循环形成。
娃在中文阅读这件事上的自驱力基本就形成了。
后面,家长需要做的事,就是给娃选好的书下单,偶尔做做推荐。
中文阅读说完了,再说说英文阅读。
同样是阅读,英文阅读的入手点则完全不同。
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中国娃很难一上来就自己喜欢看英文书。
因为好玩的看不懂,能看懂的好不玩。
所以在英文阅读这件事上,起步要从“胜任感”这个要素上来开始,也就是搞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挑选娃现阶段能看得懂的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选娃更喜欢一点的题材,这样娃会更容易上道。
之前我分享过给我家娃选英文动画片,也是这个逻辑。(他就死活不看RAZ系列的分级绘本)
等他的英语学得有点起色了,班级里老师和同学自然也会对他有些正面评价,比如英语老师说:xx同学,你最近英语进步很大呀,你是在家里做了哪些练习吗?
这样的肯定,对孩子来说,就够用了。
等他的词汇量逐渐上来了,能看比较好玩的英文书了,他就能自己选自己爱看的书了。
“胜任感—》关系性—》自主性” 循环形成。
关系性(社会认同),一上来是比较难获得的,可能一些团队体育项目会比较容易产生。
比方说足球、篮球之类的,一群小伙伴在一起踢球,相互之间是有个需要的。
大家相互约着去打球,“明天你来不来打球啊?”,这可能是孩子初期学球的一个主要动力。
能他慢慢能力提升了,投进了几个关键球,大家一欢呼,后续自主性也就来了。
好的,聊了这么多,重要的还是学以致用。
如果娃很幸运,自动就产生了自驱力,那对于家长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啥也别做,娃已经走在成为学霸的路上了。
如果娃没那么幸运,没有自动形成自驱力,那家长就要分析一下,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性,在哪个因素上,我们能帮忙打开局面。
是选娃更喜欢的教学方式、娃更喜欢的题材(自主性)?
还是之前的教材难度太大了,要降低一些难度,增加一些引导(胜任感)?
亦或者,要给他找一群“同好”,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家都喜欢做同样的事,相互打气(关系性)?
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开始思考,都是可以的。
总之,当娃没有自驱力的时候,你对他说:“你得学啊,你得有自驱力啊”,“这不是你想学的吗?咋又不学了呢?”这些话都是没有用的,只会起到反效果。
谁不想有自驱力啊?
关键是,它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