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好港股通科技吗# 你看好港股通科技吗# 估值与成长共振,港股通科技的布局窗口期已至
在全球科技产业迭代与资本市场流动性重构的双重背景下,港股通科技板块正迎来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的双重机遇。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科技核心资产的重要纽带,这一板块不仅汇聚了中国科技产业的龙头力量,更在低估值、强政策、高成长的多重支撑下展现出强劲的投资潜力。而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023506) 作为跟踪板块核心指数的工具型产品,为普通投资者捕捉这一波机遇提供了便捷路径。
港股通科技板块的核心吸引力首先源于其处于历史底部的估值水平,这为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安全边际。截至2025年9月,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PE(TTM)仅25.72倍,处于近五年37.17%分位点,而部分数据显示其PE甚至低至22倍,处于近5年13.37%的极低分位,意味着历史上有86.63%的时间估值都高于当前水平 。横向对比来看,这一估值优势更为突出:纳斯达克100指数PE处于历史90%以上高分位,A股科创50指数PE更是高达105-192.67倍,而港股通科技板块估值仅为A股科技类指数的1/3左右 。这种显著的估值折价并非由基本面差异支撑,随着市场情绪回暖,板块存在54.7%的PE修复空间和100.55%的PS修复空间,向上弹性十足。
宏观环境的持续改善正在为港股通科技板块注入流动性动能。2025年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首次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区间,市场预期年内还将有2-3次降息,概率高达94.6% 。历史经验表明,在美联储预防性降息周期中,港股科技等成长板块往往表现突出,因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会显著降低成长股的贴现率,吸引资金流入高成长性资产。国内层面,世界银行已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上调至4.8%,经济复苏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坚实的需求支撑,而"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与港股通科技指数覆盖的核心赛道高度契合 。
资金面的积极信号更为板块走势提供了直接支撑。2025年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已超万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年度最高水平,且已连续27个月净流入,科技股始终是核心配置标的 。外资回流趋势同样明显,2025年8月以来主动外资持续流入中国市场,而当前主动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仅为7.0%,较中国资产全球市值占比仍低配6.1个百分点,未来增配空间广阔 。这种"南向资金+外资回流"的双轮驱动格局,正在逐步修复港股通科技板块的流动性溢价。
产业层面,三大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港股通科技板块的成长逻辑,为业绩增长提供确定性支撑。人工智能商业化已进入爆发期,2025年AI大模型参数量突破100万亿级别,训练成本较2022年大幅下降,在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落地。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阿里巴巴与英伟达合作的Physical AI等项目,正推动企业云服务与AI解决方案收入快速增长 。半导体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突破80%,国光量超与中微半导体更是攻克1纳米刻蚀机核心技术,实现设备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浪潮下,L2+智能驾驶渗透率已提升至65%以上,小米、比亚迪等成分股凭借算法与成本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比亚迪海外销量同比增长已达150% 。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023506) 成为普通投资者参与板块投资的优质选择。作为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被动型产品,该基金全面覆盖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等硬科技领域,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约65%,既包含腾讯、阿里、小米等万亿市值巨头,也涵盖美团、中芯国际等千亿级成长企业,形成"三超多强"的均衡格局 。产品设计上,C类份额不收取申购费,持有满7天免赎回费,管理费率仅0.50%/年,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尤其适合中短期投资者通过定投方式参与 。从业绩表现看,截至2025年10月10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8.05%,近6个月收益率更是高达30.20%,充分体现了对板块红利的捕捉能力 。
当然,科技板块固有的高波动性仍需警惕,国际地缘政治变化、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可能引发短期回调。但从长期视角看,港股通科技板块当前正处于"低估值+强政策+高成长"的黄金配置区间,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的"戴维斯双击"行情值得期待。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023506) 这类工具型产品布局,既能规避个股选择风险,又能充分分享科技产业升级的长期红利,不失为把握市场机遇的理性选择。@兴银基金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