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你好,我是地球村的木同学。
私认为港股通科技板块正处于估值修复+盈利爆发的双击窗口期,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一、投资前景:三重引擎驱动板块上行
1.估值洼地效应显著
截至2025年9月,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PE(TTM)仅25.72倍,处于近五年37.17%分位,较纳斯达克科技指数折价近50%。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PE-TTM为21.92倍,处于历史34.9%分位,PB-LF为3.15倍,安全边际突出。这种低估值状态与板块盈利增速形成强烈反差——恒生港股通科技指数2025年预计净利润增速达99.44%,2026-2027年仍将保持16%-17%的增长,估值修复空间巨大。
2.政策与产业趋势共振
政策红利释放:香港《国际AI技术转移中心》计划推动AI技术跨境合规,内地设立近1万亿元“航母级”创投基金支持硬科技,港股通扩容纳入商汤、阿里等龙头。
技术突破引领变革:AI大模型参数量突破100万亿级别,中x国际14nm良率稳定在95%以上,1纳米刻蚀机实现国产化。部分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渗透率超65%,形成“技术突破-场景扩张-业绩兑现”的传导链条。
全球化技术输出:港股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模块化封装+本地化部署”模式,在东南亚智慧医疗、中东智慧物流等场景落地,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3.资金结构根本性重构
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定价主导力量,2025年净流入超1.17万亿港元,科技板块占比达30%。外资配置比例仍低于历史均值6.1个百分点,存在持续回补空间。这种“内资定价+外资回流”的格局,显著增强了板块抗波动能力。
二、投资策略:构建“核心+卫星”动态组合
1.核心配置:指数化工具捕捉收益
优选ETF标的: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前十大权重股覆盖腾讯、阿里、中芯国际等龙头,研发投入占比18%(高于行业均值5个百分点),费率优势显著(管理费率0.5%/年,C类持有7天免赎回费)。
定投平滑波动:港股通科技指数近半年年化标准差为35.65%,波动较大。木同学会采用周定投,当然也有投资小伙伴采取月定投,长期来看,收益率差别并不大,而且可以在指数每下跌5%时追加20%仓位,长期持有可降低成本并捕捉估值修复红利。
2.卫星配置:聚焦细分赛道机会
AI算力与半导体:中芯国际14nm产能满载,HBM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1000亿美元,木同学另外配置了10%的半导体ETF。
事件驱动机会:还可以关注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降息预期强化)、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质生产力政策加码)等时间节点,如何提前布局可能受益的AI硬件、云计算等板块。
3.风险控制:动态再平衡与仓位管理
再平衡机制:每季度检查组合,若科技类资产占比超过70%,则减持部分ETF并增持国债逆回购或同业存单基金,将比例回调至60%-65%。
金字塔式加仓:预留20%现金作为机动资金,若指数单月回撤超10%,分两批加仓(每下跌5%加仓10%);若上涨超15%,则减持10%锁定收益。
三、核心结论
所以港股通科技板块正处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资金流入的三重利好周期,当前估值仍处历史低位,具备显著的安全边际和向上弹性。木同学通过投资$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把握AI产业化、半导体国产替代、智能汽车出海等结构性机会。@兴银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