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港股通科技未来的表现#2025年10月10日特朗普新一轮关税壁垒正式落地,全球资本市场应声震荡,港股科技板块首当其冲,$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023506)当日净值下跌3.50%。但市场对此并非一片悲观,不少投资者将其视作又一次“黄金坑”机遇——毕竟4月7日关税战引发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11.15%后,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随后开启持续反弹,年内涨幅一度突破44% 。在历史镜像与现实环境的交织中,这款跟踪港股科技核心资产的基金能否再度把握修复行情?中证港股通科技板块又能否突出重围?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优质标的指数的精准跟踪与亲民的产品设计。作为被动型指数联接基金,其将不低于90%的资产投向目标ETF,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运行轨迹,业绩比较基准为该指数收益率的95%加活期存款利率的5% 。这种运作模式确保投资者能完整捕捉板块整体行情,避免主动管理基金的风格漂移风险。从业绩表现看,这只成立于2025年3月的基金,截至10月11日近6个月涨幅已达30.20%,在同类港股科技联接基金中稳居前列,尤其在4月关税后的反弹行情中,精准跟上指数节奏,充分兑现了工具属性价值。
C类份额的费率设计更直击普通投资者痛点。该基金零申购费,持有满7天即可免赎回费,每年综合费率仅1%(含管理费0.5%、托管费0.1%、销售服务费0.4%),大幅降低了短期波段操作或长期定投的成本。对于没有港股账户的投资者而言,无需直面跨境交易门槛,通过普通基金账户即可参与港股科技龙头投资,这也是其成立后迅速获得资金关注的关键原因。
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与投资价值,根源在于其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具备独特的韧性与成长基因。该指数涵盖港股通范围内50家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的科技龙头公司,行业分布极具特色:信息技术占比45%、新能源车占19.32%、医药生物占17.48% ,既囊括了AI、半导体等硬核科技领域,又纳入了新能源车企和创新药企,形成了多元化的抗风险矩阵。
更关键的是,指数成分股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不少领域受益于关税豁免政策。参考4月关税政策细节,半导体等战略物资已被纳入豁免范围,而这正是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核心权重领域。从估值维度看,当前指数市盈率TTM约25.72倍,处于近五年37.17%分位点,虽高于4月22.49倍的极端低位 ,但相较纳斯达克指数35.72倍、科创50指数96.76倍的估值仍具显著优势,为关税冲击下的估值修复预留了充足空间。
4月7日的关税行情已为当前市场提供了清晰的镜鉴。彼时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崩盘,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11.15%,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同步深度回调。但仅一周后,随着半导体等板块关税豁免细则落地,叠加中央汇金增持ETF、央企密集回购等稳市措施出台 ,板块迅速企稳回升。截至9月末,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较4月低点涨幅已超60%,充分印证了“短期情绪冲击不改长期价值”的规律。
与4月相比,当前市场具备更坚实的反弹支撑。资金面上,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科技的“定盘星”,2025年年内外资净流入高达1.17万亿港元,其中科技板块是核心配置方向。即便10月关税落地,9月30日南向资金仍单日净流入154.80亿港元,显示内资对科技资产的坚定信心。产业面上,AI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升温,鸿海云端网络产品因AI需求拉动9月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甲骨文与全球顶尖AI公司签订大规模云合同,这些都为指数成分股提供了业绩增长动力 。
4月7日关税暴跌当日,我注意到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估值跌至近五年6.47%的历史低位,且南向资金开始逆势抄底,便通过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的零申购费优势果断加仓。随后板块在豁免政策与资金合力推动下反弹,截至9月末,这笔投资收益已超40%。如今面对新一轮关税冲击,我计划延续“回调加仓”策略,借助基金的分散配置特性对冲个股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无疑是把握此次“黄金坑”机遇的优质工具。建议采用“定投+回调加仓”策略:在指数回调超5%时适度补仓,利用C类份额费率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以3-5年长期视角持有,忽略短期情绪扰动。
关税冲击造成的市场波动,本质上是优质资产的短期估值偏离。$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凭借对高韧性指数的精准跟踪、低成本的产品设计,为投资者搭建了布局港股科技核心资产的便捷桥梁。在历史规律与现实支撑的双重加持下,中证港股通科技板块有望复刻4月反弹行情,而这款基金或将成为捕捉此次修复机遇的可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