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港股通科技未来表现#我对港股通科技未来表现持乐观态度,而$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作为跟踪该板块核心指数的基金,能帮助投资者高效把握板块机遇,其价值与板块成长逻辑深度绑定。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观点:港股通科技进入价值与成长共振期
港股通科技板块正处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估值修复空间打开、资金流入加速的关键阶段,叠加 AI 商业化落地、半导体周期回升等产业趋势,中长期成长动力充足。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 ETF 联接 C 作为指数型产品,通过精准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高透明度的板块布局工具,适配长期投资需求。
二、看好港股通科技的核心逻辑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撑为港股通科技板块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 “新质生产力” 战略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 行动落地见效,从中央财政研发补贴增长到千亿级产业基金定向投放,政策资源不断向半导体、AI 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倾斜。港股通科技指数覆盖的中芯国际、商汤科技等成分股,恰好是这些政策扶持的核心标的,其中中芯国际 14nm 工艺良率已稳定在较高水平,商汤科技的医疗 AI 解决方案已接入超 500 家机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形成正向循环。
估值维度的安全边际进一步凸显板块吸引力。截至 2025 年 6 月末,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PE-TTM 仅 21.46 倍,PB 为 3.05 倍,不仅处于自身近五年的低位区间,与纳斯达克科技股及 A 股中证科技指数相比也存在明显折价。这种估值优势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往往能转化为较强的修复弹性,尤其是板块中生物科技等细分领域,当前估值已接近历史底部,具备显著的配置性价比。
流动性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板块注入了实际动能。2025 年 9 月美联储如期降息 25 个基点,美元走弱推动国际资本回流新兴市场,与此同时,南向资金保持活跃态势,9 月 5 日至 18 日单周净流入超 550 亿港元,其中科技相关板块成为重要配置方向。港股通科技指数因覆盖互联网、智能汽车等多元赛道,且受外围市场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已逐渐成为南下资金配置科技板块的核心选择。
产业景气度的攀升则让成长逻辑更加扎实。全球半导体周期触底回升,中芯国际等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订单已排至 2026 年;AI 领域从技术研发走向商业化爆发,腾讯、阿里等龙头的 AI 相关业务收入增速显著提升,视频号广告、智能云服务等新增长点持续涌现。板块内中等市值企业占比超过 60%,既具备龙头企业的稳定性,又拥有成长型企业的弹性空间,业绩兑现有望成为后续行情的核心驱动力。
三、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 ETF 联接 C 的配置优势
作为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工具型产品,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 ETF 联接 C 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的指数复制能力。基金采用完全复制法,紧密跟踪指数成分股构成,前三大重仓股小米集团、腾讯控股、比亚迪股份的权重占比与指数保持高度一致,能帮助投资者完整捕捉板块整体收益,避免主动管理基金可能存在的风格漂移问题。
基金的管理团队与成本结构进一步增强了配置价值。该基金由刘帆、林学晨两位具备多年港股投研经验的基金经理共管,二人对科技行业周期波动与细分赛道轮动规律有着深刻理解,为基金的指数跟踪精度提供了保障。同时,指数型基金本身管理费率较低,叠加 C 类份额的申购赎回机制,长期持有成本优势明显,更适合普通投资者进行分批布局。
从市场信号来看,基金公司与机构资金的态度也释放出积极信号。通过基金公告可见,管理人存在自购行为,且机构持仓比例持续提升,这背后是专业投资者对港股通科技板块长期价值与基金管理能力的双重认可,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四、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港股通科技板块仍面临多重潜在风险,包括美股波动对港股市场的传导影响、海外技术管制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板块短期估值波动可能带来的净值回调,例如历史上曾出现单月下跌超 16% 的情况。
针对这些风险,普通投资者可采用 “长期持有 + 定期定投” 的策略。通过定投方式分批投入资金,能够有效摊薄市场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降低择时难度;同时建议将持有周期设定在 1 年以上,避免因短期市场震荡而错失产业成长带来的长期收益。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适当提高配置比例,而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则可结合高股息等防御性资产进行组合配置,平衡收益与风险。@兴银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