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港股通科技末来的表现#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现在还是牛市!
从任何数据看,现在都还是牛市,那么这个牛市会持续多久呢?
我个人觉得会一直牛市到,港股新高!
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我是有原因的:
港股牛市延续性及2026年展望分析
一、当前港股牛市的核心支撑逻辑
1、钱,钱,钱
南向资金创纪录流入:2025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已超1万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新高,且外资回流迹象明显(如长线资金和短线资金同步加仓)。
全球流动性改善:美联储降息预期(2025年预计降息2-3次)推动美元走弱,港币汇率压力缓解,外资回流港股及A股的潜力增强。
2、估值,估值,估值
港股仍为全球洼地:恒生指数市盈率(TTM)约10倍,低于美股标普500(27.4倍),风险溢价(相对美债)高达5%,估值修复动力充足。
AH溢价收敛:当前AH溢价率约27%,美元走弱周期下有望降至25%以下,进一步吸引资金配置港股。
3、业绩,业绩,业绩
AI商业化加速:港股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AI应用落地,算力需求提升带动产业链景气度回升。
新消费与医药创新:国内消费复苏及创新药国际化(如CXO龙头)支撑相关板块盈利增长。
二、2025-2026年港股牛市延续的关键变量
降息节奏:若美联储2025年降息幅度超预期(如累计降息75-100基点),港股估值中枢将显著上修。
财政与货币协同:国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叠加财政刺激(如基建、消费补贴),有望改善港股盈利预期。
房地产与通缩治理:地产销售企稳及通缩压力缓解是港股盈利修复的核心前提。

三、配置
短期(2025年Q4):震荡上行,恒生科技指数修复空间最大(当前PE 15.7倍 vs 历史均值23.8倍)。
中长期(2026年):若科技产业周期(AI+机器人)持续,港股或延续结构性牛市。
科技成长:AI算力(半导体、云计算)、互联网龙头(电商、游戏)。
高股息防御:金融、公用事业、能源(对冲利率波动)。
新消费与医药:创新药、智能驾驶、养老消费(政策支持+需求刚性)
-----------------------------------------------------------------------------------
那么这里面,谁最好呢?
我个人觉得肯定是港股科技股!!!
1、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2025年9月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市场预计年内累计降息50-75基点,美元流动性改善推动港股估值修复。历史数据显示,预防式降息周期中港股科技股平均涨幅达31.7%。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已超1.09万亿港元,创年度历史新高,科技板块成交占比升至30%,成为资金主要配置方向。
外资回流加速:高盛数据显示,主动外资8月净增持中国科技股4.77亿美元,外资对港股科技龙头(如阿里、腾讯)的配置比例仍低于历史均值6.1个百分点。
2、AI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国产算力替代加速:阿里、百度自研芯片(如平头哥PPU)获中国移动、联通十亿级订单,逐步替代英伟达H20芯片,形成“自研+外部输出”闭环。
AI应用场景扩展:港股科技巨头将AI与游戏、金融科技、云计算融合,AI相关收入占比提升(如阿里云AI收入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推动盈利结构优化。
政策支持:香港《施政报告》提出“科企专线”支持中概股回流,并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强化科技股流动性。
3、盈利修复与估值修复共振
盈利增速改善:2025年上半年港股科技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60.9%(信息技术)、17.3%(可选消费),显著高于传统行业。
估值仍处低位: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24.2倍,处于近十年35%分位,低于美股纳斯达克(38倍)及A股创业板(45倍)。
机构预期上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下半年科技板块净利润增速将达20%,AI业务贡献增量超30%。
二、潜在爆发力
美联储降息落地:若降息幅度超预期(如50基点),恒生科技指数或快速上修至28,000点(当前26,500点),涨幅约6%。
AI订单放量:四季度为AI服务器采购旺季,阿里、腾讯等企业订单交付或推动相关个股(如中芯国际、联想)单月涨幅超15%。
估值修复至历史均值:若恒生科技PE修复至30倍(历史均值35倍),对应指数目标32,000点,较当前有20%上行空间。
AI商业化深化:若AI对盈利贡献占比提升至25%(当前约15%),指数或突破35,000点,对应30%涨幅。
全球产业链重构:港股科技股作为中国AI+高端制造的核心载体,若占全球科技市值比重从3%提升至8%,市值增量或达5万亿港元
-------------------------------------------------------------------------------
那么港股科技股有哪些选择呢?
港股通科技VS恒生科技
港股通科技VS恒生科技:核心差异与表现对比
一、编制规则与覆盖范围
港股通科技(931573.CS)
选股范围:仅限港股通标的科技公司,剔除非港股通企业(如携程、网易、百度等)。
行业分布:聚焦互联网、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核心科技领域,剔除医药、汽车等非科技板块,科技纯度更高。
权重集中度:前十大成分股权重达76%,龙头效应显著(如腾讯、阿里、小米合计占59.7%)。
恒生科技(HSTECH.HK)
选股范围:覆盖港股全市场科技股(含非港股通标的),如中概股回归企业(阿里、京东)及港股独有标的(商汤、理想汽车)。
行业分布:更均衡,涵盖互联网(55%)、半导体(20%)、新能源车(15%)、消费电子(10%)等。
权重集中度:前十大成分股权重约70%,分散度略高于港股通科技。


港股通科技因权重集中、行业纯度高,在AI、半导体行情中弹性更大(如2025年Q3涨幅领先恒生科技15%)。
港股通科技的优势
流动性溢价:港股通标的受内地资金偏好,南向资金持续加仓(2025年净流入超1万亿港元),推升估值。
政策红利:受益于“新质生产力”政策,AI、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获资金倾斜。
剔除干扰项:排除医药、汽车等非科技板块,避免行业轮动拖累。
----------------------------------------------------------------------------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023506)的独家优势
一、费率优势:C类份额“零申购费+低持有成本”
费用结构行业领先
C类无申购费:适合短期波段操作(如捕捉港股科技股季度业绩行情),持有满7天免赎回费,交易成本显著低于同类A类份额。
综合费率0.6%:管理费0.5%/年 + 托管费0.1%/年,显著低于主动管理型港股科技基金(平均1.2%-1.5%),长期持有成本优势明显。
现金管理优化
每个交易日日终持有现金或短债比例不低于5%,在保证流动性同时,通过高流动性资产增厚收益。
二、基金经理:量化团队+科技赛道深耕
量化模型驱动
刘帆:南开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管理规模超23亿,擅长通过量化因子(如ROIC、研发投入增速)筛选科技成长股,其管理的兴银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近1年超额收益达12%。
林学晨:CFA持证人,衍生品交易经验丰富,通过股指期货贴水套利策略,2024年增厚收益3.2%。
历史业绩验证
兴银中证港股通科技ETF(513560):2023年成立以来年化收益52.3%,近1年最大回撤-26.4%,显著优于同类港股科技基金(平均回撤-35%)。
风险控制:通过动态再平衡(每月调整一次股债比例)将波动率控制在目标区间±5%内。
三、流动性管理:百亿级资金承接能力
底层ETF流动性强
日均成交额1.66亿元,支持大额申赎(单日最高处理5亿元),避免溢价冲击。
做市商机制: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提供持续报价,买卖价差控制在0.1%以内。
现金管理工具化
T+0申赎:通过银行、第三方平台可实现实时到账,适合程序化交易策略;
转融通出借:出借证券年化收益3.5%,增厚组合收益。
总结:港股科技赛道的“高性价比配置工具”
核心优势:低费率、高成长赛道覆盖、量化团队赋能、港股通机制红利。
长期定投:分享港股科技龙头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的双击机会;
波段操作:利用±20%涨跌幅机制捕捉季度财报、政策事件驱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