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Part 1:A股市场分析
Part 2:港股市场分析
Part 3:下周宏观事件关注
Part 1
A股市场分析
上周A股市场在外部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表现不佳,主要宽基指数集体收跌,银行、煤炭等红利板块由于防御属性和前期滞涨而相对抗跌,前期热门的科技成长板块则调整明显。从宽基指数看,本周上证指数下跌1.47%,创业板指下跌5.71%,沪深300下跌2.22%,中证500下跌5.17%,中证A50下跌2.21%,科创50下跌6.16%。风格上,金融、稳定表现相对较好,成长、周期表现较差。从申万一级行业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银行(4.89%)、煤炭(4.17%)、食品饮料(0.86%)、交通运输(0.37%)、纺织服饰(-0.31%);表现相对靠后的是电子(-7.14%)、传媒(-6.27%)、汽车(-5.99%)、通信(-5.92%)、机械设备(-5.84%)。从Wind热门概念板块来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银行(5.41%)、保险(5.13%)、央企银行(4.72%)、央企煤炭(4.64%)、海南自贸港(4.54%);表现相对靠后的是化学原料(-9.42%)、消费电子代工(-9.08%)、炒股软件(-8.85%)、HBM(-8.84%)、半导体设备(-8.66%)。


外部不确定性升温是影响近期A股市场做多情绪的重要变量,上周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A股市场波动随之放大,关注外部不确定如中美贸易政策在11月初的最终落地。中长期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逆周期政策空间大,预计中美关税摩擦不会终结A股上行趋势。10月以来,中美博弈似乎进入了新阶段。10月9日,我国商务部再度发文收紧稀土出口政策;10月10日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加征100%关税;10月14日中国宣布对美船舶加征特别港务费,作为此前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的回应;10月16日中美经贸谈判再生波折。中美双方博弈呈现高强度、快节奏的特点。短期来看,市场对中美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担忧仍在,需密切关注外部不确定如中美贸易政策在11月初的最终落地。结合历史数据看,中美关系的阶段性波动往往能创造买点,相较于今年4月份的不同点在于,一是当前两方权益市场估值都比此前更高,二是市场已有一定的学习效应;相同点则在于,两方深层次产业链的嵌套和依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反复进行“TACO”交易的核心。
上周科技股调整明显,系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避险需求和前期涨幅较高的获利了结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支撑当前国内科技板块的行业逻辑并未出现明显松动,科技的主线行情仍未终结,短期关注政策利好释放和结构景气的数据验证。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下市场风险偏好回落,另一方面,经过前期上涨,科技板块的估值来到了短期高位,交易拥挤和风险偏好的回落催生了近期科技板块的调整。不过支撑当前国内科技板块的三重行业逻辑仍在演绎:1)需求侧,技术迭代下的渗透率依旧处于快速向上的通道;2)供给侧,国产替代率的提升正在路上;3)供需缺口,后续若商业模式跑通有望带来需求爆发,中下游行情将接力演绎。在高速增长的产业趋势结束前,科技板块的每次调整或是再关注的机会。当前A股牛市核心趋势未改,新兴科技重拾主线位置也只是时间问题。短期来看,国内层面重点关注两大驱动因素,1)政策窗口期:下周10月20日-10月23日将召开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关注“十五五”规划建议方向,预计新质生产力和反内卷仍在突出战略位置。2)业绩验证期:10月下旬上市公司三季报密集披露,市场会依据企业盈利情况对股价进行修正,业绩改善或持续高增的领域更易获得市场青睐。
行业配置而言,红利资产与科技成长的哑铃型配置仍然适配当前市场,短期在市场交易避险情绪和政策预期下,红利品种占优。但随着市场经过一定风格再平衡、政策带动风险偏好提升,叠加交易自主可控和贸易摩擦缓和逻辑下,科技主线逻辑有望继续演绎,半导体、机器人、创新药和稀土板块行情有望得到延续。
Part 2
港股市场分析
过去一周,港股市场在内外因素交织影响下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三大指数集体回调,市场避险情绪显著升温。恒生指数下跌3.9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3.70%、恒生科技下跌7.98%。从行业表现看,防御性板块相对抗跌,公用事业(1.38%)、电讯业(0.33%)、能源业(0.26%)表现相对较好,而成长型板块则大幅回调,资讯科技业(-8.21%)、医疗保健业(-5.85%)、非必需性消费(-5.73%)表现相对落后。南向资金表现出逆势布局的态势,合计净买入450.89亿港元。
港股科技板块回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美国对华关税威胁升级引发市场担忧,短期导致风险偏好下降,半导体板块大幅回调;二是科技股前期涨速偏快,部分资金获利了结,恒生科技指数PE(TTM)回落至22倍,为近十年25%的历史分位,显示短期情绪已过度悲观。


上周海外环境对港股市场形成多重压力。首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冲击市场风险偏好,成为压制港股的核心因素。10月14日,中国宣布对美船舶加征特别港务费,以反制美国此前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虽然美国11月1日对华加征100%关税的威胁尚未落地,但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政策表态引发市场对“脱钩风险”的担忧。此次关税威胁更多是谈判策略,核心原因在于中方反制措施的精准性与美国经济承受力的脆弱性形成对冲,高关税的不可持续性意味着最终仍需回到谈判桌前。
其次,美联储政策动向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0月14日的讲话中重申就业下行风险改变经济风险平衡,暗示可能进一步降息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疲软。褐皮书显示就业水平保持稳定、消费者支出小幅下降,但核心通胀压力仍存,物价涨幅温和。美联储官员言论出现分歧,米兰主张10月降息50个基点,认为需应对贸易紧张带来的增长风险;而沃勒则强调谨慎行事,担忧降息过快可能重新点燃通胀。市场目前普遍预期10月28-29日会议将降息25个基点,但对后续政策路径的分歧加剧了港股市场短期波动。
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内需仍待改善;政策预期方面,四中全会聚焦五年规划。9月CPI同比下降0.3%,降幅超预期;PPI连续36个月负增长,同比下降2.3%,但跌幅较8月收窄0.6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回升至1.0%,创19个月新高,反映服务业价格韧性,但整体需求疲软格局未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叠加消费信心不足,进一步拖累内需修复,市场对四季度经济增速的担忧升温。数据公布后,港股消费、地产产业链板块承压。在经济数据偏弱的背景下,市场对政策刺激的预期进一步提高。随着即将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于“十五五”规划,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指引意义,重点关注国内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政策支持。若会议释放进一步刺激内需的信号,有望缓解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担忧。此外,科技创新政策的细化或将成为科技板块估值修复的催化剂。
展望后续,中美贸易关系持续紧张引发市场担忧,短期会导致风险偏好下降,但并未改变港股运行的核心逻辑。港股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仍聚焦于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与全球流动性环境,关税政策更多构成情绪层面的扰动而非基本面的根本冲击。美联储政策转向开启流动性宽松预期,美债收益率下行降低港股风险溢价,同时吸引外资回流新兴市场。虽然在贸易摩擦风险扰动下,短期流动性宽松预期尚未完全转化为全面做多动能,但南向资金近一周逾400亿港元的净买入规模,已充分体现内资对港股长期价值的认可。风险需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表态与中美贸易谈判后续进展,若流动性预期落空或贸易摩擦反复,市场可能再度探底。哑铃型配置仍是当前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核心策略。一端布局代表经济转型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与新经济板块,受益于AI产业加速渗透的科技板块,特别是AI应用链相关领域,随着AI软件应用景气度逐步来临,相关板块有望持续获得资金青睐。另一端关注受益于央国企估值重塑、经营稳健且具备稳定分红的高股息资产,以稳定收益对冲外部波动。
Part 3
本周宏观事件关注

$富国中证A500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22464)$
$富国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23652)$
#人形机器人入厂经济账曝光:两年回本##金价高位调整!顶部信号or短期调整?##存储芯片掀涨价潮!行业迎超级周期##亚太股市杀跌 市场开启避险模式?#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