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这板块,熬了快4年的深度调整,今年下半年总算熬出点起色,明显有企稳回升的迹象。查数据看到,从下半年到10月16号,中证新能源指数已经累计涨了43%,单看9月表现更突出——锂电池指数单月涨17.12%,新能源汽车指数也涨了16.22%,比同期只涨2.59%的沪深300强太多了,板块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不过我猜很多朋友都会纠结:这波涨得这么猛,到底只是跌多了后的短暂修复,还是新一轮上行周期真的要启动了?#存储芯片掀涨价潮!投资机会几何?##人形机器人入厂经济账曝光:两年回本##金价高位调整!顶部信号or短期调整?#
聊到现在新能源板块的整体态势,行业里有位资深人士用“积极变化”和“困境反转”来概括,我觉得特别贴切。他说前几年板块跌得够深,现在核心矛盾已经变了——虽然当前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盈利都在历史低位,但好消息是,市场自己的出清机制在起作用,再加上政策引导着“反内卷”,供给端已经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最直观的就是,现在电池产业链不少环节都开始涨价了,这说明行业供需经过近4年调整,终于要迎来逆转了。
从需求端看,其实锂电的需求一直挺旺盛的,之前大家可能把目光都盯在新能源汽车的增速上,忽略了其他场景。实际上现在锂电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电动船舶、机器人、低空经济、储能,还有环卫车辆、重卡这些,多领域的需求加起来,能支撑行业保持每年20%到30%的复合增长。
供给端呢,以前是行业扩产太猛导致价格承压,不过从2024年开始,供需缺口在慢慢缩小,那位人士预判明年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到时候可能会开启持续的涨价周期。所以他觉得,新能源尤其是锂电池产业链,现在正站在“量价齐升”的新起点上——供需一旦错配,“量价齐升”的逻辑就很顺,而且需求这么多元,锂电的价格弹性可能比市场预期的还大。
虽然固态电池被看作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方向,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循环寿命还长,最近也有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上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把续航从原来100公斤容量撑500公里,提到了能突破1000公里的天花板,性能提升很明显,但说实话,现在固态电池还没实现规模化生产,再加上锂价一直低迷,不管是产业链配套还是成本效益,都没什么商业竞争力。所以现阶段不用急着布局,重点观察就好,等它先在局部领域打开突破口再说。
之前7月底到8月中旬,有机构密集走访了锂电中游材料、电池企业,发现龙头企业基本都满产了。现在行业需求涨得快,明年供给大概率会趋紧甚至不够用,那些出海的公司,海外基地在关税税率明确后也开始批量交付了。从三季报能看到,有的基金加仓了中游锂电材料公司,给组合贡献了不少正收益。所以结构上,明年像六氟、隔膜这些供需偏紧,而且扩产周期长的环节可以多关注,虽然这轮锂电材料价格涨得可能没上一轮那么“陡”,但“量价齐升”的周期会更健康、更持久。
在投资策略上,有个“两端配置”的思路我觉得很实用——始终以公司基本面和行业竞争格局为核心选公司,深耕高端制造和科技领域,挑那些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长期跟着。具体到组合,一端盯着以科技AI为代表的成长主线,另一端布局新能源、军工这种“困境反转”的行业,既能在景气复苏里赚估值修复的钱,也能赚盈利提升的钱。
AI方面主要看三条线:一是能提升效率的互联网龙头,二是有新应用场景的公司,三是做算力和云服务的企业;军工方面,现在行业订单在往上走,军贸出口需求也在涨,是国内国外双驱动,而且装备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供应格局会变,得选有竞争壁垒的个股。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想抓这波电池行情,直接选股真挺难的——储能、锂电池、固态电池细分领域太多,龙头还老轮动,很容易踩错节奏。这种时候指数基金就派上用场了,比如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018927),它专门跟踪电池主题指数,不管是储能电池、锂电池,还是固态电池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都打包进去了,不用自己费劲筛选。而且它手续费低、流动性好,适合中长期拿着,业绩也很亮眼:近三个月涨了44.79%,近半年67.08%,近一年57.18%,从成立到现在也有46.11%的收益。
另外,在股市长期向好的背景下,南方中证A500联接C(022435)也很适合当优质底仓。它紧密跟踪中证A500指数,覆盖的企业范围广,能分散风险,而且同样手续费低、流动性好,不管是长期配置还是灵活调整都方便,大家可以多锁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