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的“老登股”“中登股”“小登股”持续引发热议,看多了总让我幻听以前英特尔广告的音效: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
其实这种划分,老中小无非就是旧中新的产业。这种表述很吸引眼球,但是对于语言来说恐怕不是一种好现象……造词还是需要慎重一些,别让人误会这一代人很粗俗……
如果从另一种视角来解读,老中小还可以对应三种风格或者说策略:
深度价值,“便宜”为王,股息保底,估值回归拔高上限;
合理价格成长,对于估值没那么苛刻,对于成长性也没有过多要求,均衡风格;
超预期成长,“题材”“概念”为王,想象力拔高上限;
刚入市不久的投资者,更习惯于按照行业来划分,而入市时间更长时间的投资者,可能更习惯于按照风格来划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与独家记忆。
分化一直存在
大家总是说现在行情结构分化很极端,是的,确实如此,不过分化其实一直存在,即便是普涨行情中,跟我们的五指一样,也是有长有短的。
分化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产生的背景是大环境。有很多的事情是超出我们预料的,之前以为互联网会让我们看见更大的世界,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但是算法逐渐让流量集中,分化也就加强了,而且还是在大多数人不知不觉中。
我们期待丰富的信息,但是信息爆炸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因为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这成本也很高。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现在,AI工具的普及,信息污染也很严重……
事物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大到起落兴衰,小到阶段性的强弱转圜。对比来对比去,总是有高有低,错落不齐的,如此市场才够丰富。
转换不经意间
结构性行情的分化转换,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但是想要提前梳理出来其实是很难的,距离市场要比较近,还要有时间和精力保障,不留神的话可能转换就随机掉落了。
这可能就没必要纠结转换的时机,很难把握的东西,如手中沙,莫强求。按照自己的一套逻辑来投资,至少心理更加稳定。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价值与成长的选择,可能有些人在动摇,在成长涨了太多之后确实心里犯嘀咕,想要更有确定性一些,这无可厚非,尤其是已经有不错收益的投资者,这么想很正常。
但指望一边压倒另一边,其实也很困难,或许在圈内继续轮动更有确定性。从涨得多的到涨得少的,从一个梦到另一个梦。
而另一边可能也不是那么稳定,毕竟估值回归有一阵子,但是基本面的支撑暂时还不足,还需要等后期的验证。
有些风险是我们没看到的,有些机会同样是我们看不见的。有些风险不是看到了就会爆发,有些机会不是看到了就会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