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市场的表现,分化是越来越厉害。不仅仅是股债跷跷板,各类资产内部的分化也非常大,而且越来越夸张。
股债跷跷板
书接上回,这次的“股债跷跷板”,大A调整的几天,债市也没有翘起来,表现依旧比较艰难。
除了大A的强势压得债市喘不过气,多重传闻也让债市承压。更慌的是人心,至于传言真假可能不重要了,变成了人吓人,并不是事吓人。当大家找不到原因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而这种分化,给到投资者的收益表现差异明显,投资体验有很大的变化。有人感慨这边一天顶那边一年,还有人感慨,那边几天就毁了大半年。两相比较,这个落差感非常大。
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不少资金在流出固收类产品,估计近期情况也不会太好,有报道说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都掉了不少规模……不过看看最近频频挂0或者0.1元、0.2元的每日万份收益,也能理解投资者忍耐不住的心情。
分化的大A
调整了几天,市场在对岸AI强势表现的映射之下,再次回到了AI主线。资金出去转了一圈,目前还是在AI最容易形成合力。其他板块还需要努力奋进啊!
指数大涨,个股表现严重跟不上指数,因为行情基本上还是靠极少数龙头股带着指数上行的格局,比如科创50指数又回到大几只个股涨幅超过指数涨幅的状态。涨幅靠前的个股往往也是市值靠前的个股,对于指数的贡献度较高。
科技成长依旧是最靓的仔,而债市的低迷,还会给另一端的红利股进一步增加压力。跷跷板同样有些跷不动了。或许对于杠铃策略的两端,大家需要有新的思考。现在行业细分也到了不能再细的地步,基本上按照某种产品来了。
分化的固收
当持有体验不如以往,投资者的反应要么是放弃这类产品,要么是选择同类体验更好的产品。所以现阶段在固收产品上,分化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说,投资者在疯抢那些收益稳定的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已经进入到掐点抢的阶段;债券基金亦是如此,那些回撤较小的产品,现阶段更受关注。
当然也有投资者想要抄债市的底,不过对于一个处于历史高位的资产,这种操作性价比其实并不高。如果下手太早或者方向不对,可能结果也不会好。比如说大家可以看看今年以来30年国债ETF历次调整都回撤了多少,想想如果抄底早了会有多难受,如果这回这不是回暖的主要方向又该如何?
中短债可能潜在的收益并不高,但是确定性要高很多。毕竟在大的方向上,也不允许情况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