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8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回落至2.2万(预期7.5万),市场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担忧增加,对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强化。美国劳工部上周五(9月5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新增非农就业7.3万,低于预期10.4万;7月新增就业从7.3万上修为7.9万,但前两个月数据仍累计下修2.1万。失业率4.3%,与预期(4.3%)持平,高于前值(4.2%)。时薪环比0.3%,预期0.3%,前值0.3%。
【分项方面】从分项看,8月非农仍然以教育医保作为核心支柱,单月新增4.6万,过半行业出现就业的负增长。就业低增一定程度受到政府裁员影响,8月份政府就业人数继续下降1.6万,今年政府就业新增仅8千人,远低于去年的45万和前年的73万。教育医保新增就业4.6万,但低于过去12个月7.2万的平均月增幅。8月非农负增主要来自批发贸易(-1.2万)、制造业(-1.2万),以及专业和商业服务(-1.7万)。
【家庭调查数据】居民端的CPS问卷指向就业结构“供需双弱”,而非经济衰退。居民问卷显示,8月新增劳动力43.6万,其中21.6万来自平民人口增长,22万来自非劳动力流入。新增劳动力有28.8万流向就业,14.8万流向失业。失业率符合4.3%的预期,缓解了低就业增长带来的恐慌情绪,让市场更容易相信“供需两弱”叙事,而非“衰退”叙事。8月失业率没有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参与率下降(实际上小幅回升0.1pp)了,而是因为家庭调查就业人数新增28.8万是5月以来最高值。此外,在失业增长、职位空缺减少的共同推动下,8月美国劳务市场供需缺口首次转负至-20.3万,为2021年5月以来首次。8月非农时薪环比0.27%,表现基本持平预期,较上月0.33%明显下降,同比为3.7%(前值3.9%,预期3.9%),就业市场降温之后,时薪亦有所下滑。周度工作时长34.2小时,同比下降0.1。结构上,行业薪资表现分化,公用事业、建筑业与运输仓储增速领先。
【市场反应】超预期回落的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总体呈现降息交易。数据公布后,当前交易员定价20%概率9月降息50bps,全年降息预期来到2.8次,即80%概率全年降息3次。大类资产方面,数据公布之初,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下跌,黄金和美股上涨;但此后美股转跌。
【美国劳工市场展望与资本市场观点】8月非农数据超预期回落,与ADP就业数据、7月职位空缺数据相互印证,指向美国劳动力市场走弱,但美国经济仍未陷入衰退。结合ADP、首申失业金看,美国就业市场需求在8月延续此前几个月的进一步放缓的走势,但仍然是弱而不崩。8月非农数据下行与数据下修说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裂痕正在加深,移民限制、关税反复、联邦政府裁员等因素对经济与就业影响开始显现。Jackson Hole会议中鲍威尔明确表示了降息呵护就业市场的意愿,因此偏软的就业数据会通过提高降息预期而支撑风险资产走势。
资本市场方面,不确定性仍是特朗普政策的最大特点,因此资产配置层面建议多元化、分散配置。但同时劳动力市场偏弱也使得联储降息预期得到强化。具体看,
美股方面,对美股短期维持谨慎。8月美国非农偏弱导致9月降息预期进一步强化,对美股等风险资产形成支撑。考虑到9月FOMC前还有1次CPI和1次PPI数据,年内降息次数不确定性仍存。虽然美国上市企业财报强劲,美股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价,市场可能走出利好出尽行情。从微观市场结构上看,前期支撑美股上行的资金主要是散户资金可能较为脆弱,CTA等系统性资金敞口较大,后继乏力。而 8月美股季节性逐步恶化,9月则是表现最差的月份。
美债方面,预计10年期美债收益率短期震荡偏弱;在2-3次降息后长债收益率预计再度回升。非农数据印证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经济增长偏弱,基本面因素预计促使长端美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供需结构层面看,美国债券发行规模可控且短久期国债占比较高,对市场冲击有限;财长贝森特已暗示不太倾向于当前进行长期借款,这意味着短期国债发行占比稳中有升。此外,联储通过下调增强型补充杠杆率(eSLR)提案,预计将提振美国银行体系在美债市场的做市能力,美债重现流动性危机的概率下降。中长期看,考虑到2-3次降息后,美国经济可能修复,叠加“大美丽法案”财政刺激最大的时间点出现在明年,美国基本面可能出现好转;而关税导致贸易逆差与资本账户顺差同步收窄、海外购债需求回落,美债利率或将再度上行。
表1:美国非农及分项数据

(数据来源:Wind,鑫元基金)
$鑫元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式C(OTCFUND|018819)$
$鑫元国证2000指数增强C(OTCFUND|018580)$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在任何情况下,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本报告内容和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本报告版权归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获得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