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直关注全球科技赛道的投资者,虽暂未入手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股票(QDII)产品,但通过基金经理赵年珅的观点分享和多维度数据梳理,已形成清晰的配置思路,在此和大家深入探讨。
首先,美股科技的"值得关注"绝非市场短期情绪推动,而是有坚实的底层逻辑支撑。最打动我的是科技巨头的基本面硬实力——剔除特斯拉后的"七巨头"近50%的平均ROE、30%的净利润率,以及超20%的资产负债表净现金占比,这些数据远超2000年科网泡沫时期,说明当前龙头公司的盈利质量和财务健康度已不可同日而语。而2024-2027年AI相关资本开支的稳健增长,更给AI硬件产业链提供了长期确定性支撑,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有真实资本投入背书的成长赛道。同时,美股市场长期的股票回购传统和外资持续净流入的趋势,也为板块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托底,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美股科技的投资安全垫。
关于市场热议的"估值贵"问题,我认为需要客观理性看待。赵年珅经理提到的横向对比数据很有说服力——当前龙头科技股25-30倍的远期市盈率,不仅低于2000年科网泡沫时的50倍以上,还低于1989年日本泡沫65倍、1973年"漂亮50"35倍的估值峰值,且130-140个点的估值溢价处于健康区间。更重要的是,标普500的估值扩张集中在头部公司,且上涨主要由盈利增长驱动,而非单纯的估值泡沫,这种"盈利托底+估值合理"的格局,让美股科技的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再看港股科技的调整,我认为是短期流动性因素带来的优质资产错杀。美元指数反弹引发的短期压力,叠加恒生科技指数与美元指数的强负相关性,导致板块出现阶段性回调,但核心支撑逻辑并未改变:去年9月政策变化后,港股流动性已转为净流入,南向资金持续加仓、外资从卖出转为买入的资金动向,以及港股相对美股的显著估值折价,都让当前港股科技的性价比凸显。而历史规律显示,一旦美元指数结束反弹走弱,港股科技大概率会迎来估值修复,这正是布局的潜在窗口期。
对于AI应用端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我认同"结构性影响"的判断。OpenAI式的高投入低回报模式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富国基金的投资策略巧妙避开了单一赛道风险——重点布局与OpenAI有竞争关系的大型云厂商(微软、谷歌等),以及GPU/ASIC、存储等AI硬件产业链,这种分散化的个股选择和板块配置,能有效降低单一风险事件的冲击,这也是我考虑未来配置该基金的重要原因。
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C4级),我的配置思路是"分批布局、长期持有":计划在未来1-3个月内,分2-3次建仓$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股票(QDII)C$ ,首笔仓位控制在可投资金的20%,后续根据美元指数走势和港股科技反弹节奏择机加仓。选择该基金的核心原因,一是其覆盖美股、港股、A股三地科技龙头的全球化布局,能全面捕捉科技产业增长红利;二是基金经理在AI产业链和互联网板块的深耕,以及主动管理带来的个股优选能力,能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筛选出真正有成长潜力的标的。
全球科技互联网板块虽有短期波动,但政策利好、流动性宽松、盈利增长三大逻辑共振,长期仍是"星辰大海"。我已将$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股票(QDII)C$ 加入自选,后续会持续跟踪基金持仓调整和板块动态,适时完成建仓,与全球科技产业共成长。
$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股票(QDI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