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固收+”市场又火了起来,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固收+基金规模已经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764.66亿元,环比激增近6000亿元,这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重回2万亿以上。从市场份额看,固收+基金在广义债券基金中的占比也从13.5%大幅提升到19.3%,几乎每五只债基里就有一只是固收+产品。这个变化很有意思,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市场上还在讨论固收+是否已经过气,没想到仅仅一年时间,这个品类就迎来了强势回归。

仔细分析这波增长,股票增强型固收+产品贡献了最大的增量,单季度规模增加3663亿元,温和转债增强型也增长了1351亿元。从收益表现看,固收+基金中位数收益率达到2.18%,其中可转债基金表现最为抢眼,收益率中位数高达13.01%,超过七成产品收益在10%以上。这种分化其实反映出当前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债券市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传统纯债产品收益有限;另一方面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不断,通过适度参与股票和可转债投资,确实能够增厚收益。不过我也要提醒大家,不是所有挂着“固收+”名字的产品都值得投资,有些基金为了追求高收益,在转债和股票上的暴露过大,本质上已经变成了偏股型产品,回撤控制也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

而在众多固收+产品中,$华安安恒回报债券发起式C$ 是我近期比较关注的一只。这只基金由华商基金的胡中原管理,这位基金经理的经历很有意思,从2014年加入华商开始,先后从事过证券交易、研究工作,最后走向投资岗位,这种完整的历练路径在业内并不多见。他管理的产品线覆盖中长债、二级债、偏债混合等多个类型,其中华商双翼在偏债混合型中排名同类第一,灵活配置型产品润丰也在1646只产品中排名第九。这种跨类别管理经验对固收+产品来说其实是加分项,因为固收+本质上就是要做好股债两类资产的配置,需要对两个市场都有深入理解。

说到华商安恒债券的具体策略,它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中低波动的二级债基,债券资产不低于80%,权益资产不超过20%。债券部分主要投资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这些品种流动性好,信用风险较低,为组合提供稳定的票息收入。权益部分则重点配置电子、通信、传媒、机械、家电、汽车、电力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属于制造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范畴,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从业绩来看,近一月收获87个“蛋”,近三月上涨1.34%,近六月上涨5.91%,近一年涨幅达到9.55%,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5.89%。这个成绩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前列,更重要的是它的波动相对较小,持有体验比较好。

此外我特别注意到,这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长期保持在45%以上。机构资金通常对产品的稳定性、透明度要求更高,它们的持续持有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该基金投资理念和风控能力的认可。另外,华商基金在整个固收领域的表现也值得一说,截至今年三季度,公司主动固收类基金在近七年和近五年的绝对收益排名中都是行业第一,主动权益类基金在近七年排名第二、近五年排名第三,这种股债双优的投研平台,为旗下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后市的看法,胡中原认为当前经济整体呈现向好态势,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小幅上行,社会信心持续提振,但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等问题依然存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OMO净投放5248亿元、MLF净投放7000亿元等操作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三季度DR001和DR007均价分别环比下行15BP和14BP。债券市场方面,由于对传统免增值税债券品种征收增值税带来新老债券的结构性重定价,债券收益率整体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二季度末的1.65%上行至1.78%。基于这种判断,华商安恒债券在固收部分主要投资现金等价物、逆回购和长久期利率债,适度拉长组合久期,在做好流动性管理的同时提供稳健收益。
权益市场方面,胡中原指出三季度中美关税问题阶段性缓和,A股市场信心持续修复,指数呈现单边上涨态势。基金在权益配置上保持稳定,继续坚守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传媒、机械、家电、汽车、电力设备等领域。这种配置思路其实体现了他对中长期趋势的判断——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在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有望持续创造价值。

说到固收+产品的投资价值,我认为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具有不错的配置意义。纯债产品收益率偏低,难以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收益预期;纯权益产品波动太大,很多人承受不了那种回撤。固收+产品通过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策略,在控制回撤的同时争取更高收益,这种平衡之道恰恰符合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不过要提醒的是,选择固收+产品不能只看历史收益,更要关注基金经理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回撤控制水平,还有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华商安恒债券C在这些方面表现不错,但任何投资都需要持续跟踪,市场环境在变,产品的表现也会有波动。
总体来说,固收+基金的规模回升不是偶然,它反映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稳健收益产品的强烈需求。华商安恒债券C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品,凭借清晰的策略、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和强有力的投研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了不错的收益,值得投资者关注。#腾讯Q3净利润631亿元 如何解读?##美存储芯片股下跌 止盈信号or倒车接人?##创新药三连涨!医药商业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