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券商调研数据挺有意思:北美四大云厂商今年第三季度的资本开支合计突破1130亿美元,同比增速冲到75%,环比也有18%的增长。这说明什么?巨头们真金白银都在往AI基础设施上砸。谷歌开支同比涨了83%,微软明着说要提升AI总容量80%以上,Meta预计明年资本支出增速会更猛,亚马逊过去一年新增的数据中心容量抵得上好几个大型发电站。就连高通也来搅局,宣布要推出两款AI加速芯片,直接杀进英伟达的地盘。这一连串动作背后,其实指向同一个趋势:全球算力投资正在进入新一轮爆发期。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离我们普通投资者有点远,但其实这条产业链的上游——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才是这轮军备竞赛里最关键的底层支撑。你可以把AI基础设施看成一套高速运转的系统,而芯片就是这套系统的“发动机”。没有芯片,再好的算法、再多的数据也跑不起来。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龙头都拼命囤芯片、建算力中心。
回过头看国内,电子行业的需求复苏其实已经有不少信号。存储芯片价格从去年底开始稳步回升,部分品类涨幅明显,说明供需关系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国产化的步伐比很多人预期得要快。虽然国际竞争格局复杂,但国内芯片企业在部分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替代空间,反而成了这轮周期中的潜在机会。
我特意去查了查科创芯片板块的近期表现。从行业基本面看,今年下半年开始,多家科创板芯片公司发布了超预期的季度报告,尤其是在汽车电子、物联网、高端工控等需求拉动下,营收和利润增长都比较扎实。再加上国内对高科技领域的支持政策持续落地,芯片作为“硬科技”代表,长期受益的逻辑没变。
当然,芯片行业本身有周期性,波动大是常态。但这一轮的不同之处在于,AI带来的算力需求是结构性的,不是短期脉冲。过去可能靠手机、电脑这类消费电子驱动,而现在服务器、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正在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意味着,头部芯片公司的成长性可能比过去更持续。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芯片行业技术门槛高、个股波动大,直接选股难度不小。这时候不妨换个思路,借助指数化工具一键布局整个赛道。比如$南方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发起联接C$ (A类代码021607/C类021608),这类产品本质上就是帮你打包投资科创板里最核心的一批芯片企业,覆盖设计、制造、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这只基金跟踪的是科创芯片指数,成分股基本都是国内芯片领域的龙头公司。这些企业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技术实力在国内相对领先,二是作为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高,未来有机会享受技术转化和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从业绩来看,这只产品近三个月收益率超过40%,近半年接近46%,过去一年累计上涨67%,成立以来总回报达到137%左右。虽然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但至少说明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展现出了不错的弹性。

当然,任何投资都要看长远。芯片行业虽然前景明朗,但中间必然会有波动。如果看好AI算力、国产替代这条主线,不妨用定投或者分批的方式参与,平滑短期波动。毕竟,真正的产业趋势不会一两天就走完。
未来几个季度,可以重点跟踪几个变量:一是北美云厂商下一阶段的资本开支指引,二是国内芯片企业在新品量产、客户拓展上的进展,三是行业库存去化是否彻底。如果这几方面持续向好,芯片板块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双提升。#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