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张海星应马斯克邀请,牵头组建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主导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2024年离开特斯拉后,他携经验创立人形机器人公司矩阵超智,如今再次创业,正式向Figure AI与Optimus发起挑战。
11月3日,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浙江宁波前湾新区。该公司由宏润建设与矩阵超智联合创立,宏润建设持股60%,主导战略与资源整合,矩阵超智持股40%,负责技术研发与团队搭建。同日,星际动力首款人形机器人Star Dynamics星际1号正式亮相。
张海星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星际动力专注打造物理世界的通用AGI人形机器人,拒绝“AI浪潮讲故事”,“我们要做出能干活、可复制、可交付的真机器人,与Figure AI、Optimus比肩”。
界面新闻了解到,今年7月WAIC 2025上,矩阵超智已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MATRIX-1,官方称其对标Figure 02。无论是此前发布的MATRIX-1,还是此次亮相的星际1号,其技术思路与外形设计均可见特斯拉印记。
张海星团队核心成员来自特斯拉、英伟达、OpenAI、华为等企业。他坦言,特斯拉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机器人量产比炫酷原型更关键,“我们的目标是造‘能养家糊口’的机器人,或许不够惊艳,但一定足够靠谱”。
谈及二次创业,张海星希望用“更工程化的经验大脑”,结合中国供应链重构技术体系,在机械构型、关节布局与轻量化等领域形成超越美国的自主专利。“对新一轮技术方案,我们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张海星团队选择了差异化路径:走“对标北美全尺寸人形”的平台化路线,优先保障工程闭环与规模化复制能力。“国内部分企业从四足转双足、叠加轮爪做快演示,虽有看点,却非正确方向。”他认为,北美同行更注重“人形、双足、灵巧手+具身智能大脑”的组合,而非翻跟头等炫技,“这才是解锁人形机器人超级生产力的前提”。
“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不应只是实验室展品,必须能理解模糊指令、适应非结构化环境、完成实际工作。”张海星强调。
商业化落地方面,星际动力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两三年内将单台价格控制在用户可负担范围。据透露,目前公司已获得全球超数千台意向订单。
来源:界面新闻
#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存储芯片超级周期:DDR5一周涨价25%##11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