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起点,那么2025年无疑是行业公认的商业化元年。今年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优必选成功中标价值1.26亿元的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与安装项目;智元机器人获得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数亿元订单;宇树科技也拿下中国移动、上海大学等机构的订单。
从各类订单类型来看,人形机器人已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等初始场景,逐步向数据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领域拓展,实现商业化落地。
**由易到难的落地路径**
在成千上万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逻辑是“由易到难”。智元机器人合伙人王闯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指出,商业化路径将遵循“由易到难”:先切入不涉及物理接触的场景,发挥运动、交互及大语言模型优势;再拓展至规则简单、物体刚性、精度要求低的接触场景;最终进入柔性、高精度场景。
具体场景中,落地难度差异明显。以养老场景为例,按老人行动能力分为陪伴、辅助、24小时看护三阶段,难度递增。智元今年已启动第一阶段探索,在养老院开展跳舞、相声表演等陪伴服务。此外,智元近日在合作伙伴大会上明确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等八大场景,并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
不过,智元并非一帆风顺。王闯回忆,公司曾尝试开发上下料机器人,却因需力控、精密感知及全身控制,且设备易变形,最终调整策略:仅开发技术水平高于场景需求或未来一年内可提升至需求水平的场景,以避免低ROI投入。
银河证券总结了两大筛选标准: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执行速度要求低、可重复纠错等)与成本效益(体现泛化性、提升效率或降低风险)。中短期看,工业物流、机构养老、特种环境(如转炉炼钢、石油化工)及消费级陪伴玩具等场景具备落地优势;家庭场景因成本、安全性、任务成功率等难题,落地难度最大。石头科技副总经理乌尔奇也指出,室内清洁等家庭场景面临家具无标准、地面杂物卡困机器人等挑战。
**规模化落地的瓶颈**
尽管人形机器人运动交互能力已超越人类初期水平,规模化落地仍存瓶颈。硬件层面,传感器性能不足是首要制约,需突破触觉等精细化感知技术。中国信通院指出,灵巧手的触觉传感器、执行机构等关键部件待完善,电池续航、成本及端侧算力也是难题。
软件上,大模型的本质是数据驱动,需基于庞大数据训练实现智能涌现。目前业界通过开源模型(如智元GO-1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宇树UnifoLM-WMA-0跨机器人本体模型)、数据集(UnitreeG1操作数据集、RoboMIND多构型机器人数据集)推动协同创新。王闯表示,通用大模型能支撑场景泛化至“60分”,但具体场景需针对性增强训练至95分以上才能落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人形机器人入厂经济账曝光:两年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