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曙光数创、开特股份、万通液压等北交所公司密集发布调研公告,机构身影频繁出现在公司会议室、工厂车间,甚至跟着销售人员跑了趟客户现场。
三年前北交所刚设立时,机构的态度是"看看再说";去年流动性低迷时,调研员来的次数比年报披露还少;但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后,机构像是约好了似的扎堆儿来——这背后,是市场对北交所企业"成长确定性"的重新认知。
先理清楚:机构为什么现在"盯上"北交所?
要理解这波调研热潮,得先把时间线拉长。对于北交所的研究数据:2023年北交所机构调研覆盖率(被调研公司/总上市公司)是35%,2024年上半年降到28%,但9月以来突然飙升到52%,单月调研次数环比涨了200%。
这变化的背后,藏着三个关键信号:
第一,政策"托底"让机构有了"安全感"。 今年8月,北交所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明确"加快推出公开发行可转债、优化做市商制度、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10项举措。最让机构兴奋的是"引导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以前北交所流动性差,机构买了怕"卖不出";现在政策明确"引水入渠",机构敢投了。
第二,企业"长大"了,机构"看得懂"了。 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但早期很多企业还在"烧钱研发"阶段,收入规模小、盈利不稳定,机构很难判断价值。但这两年,一批企业"跑出来了":比如曙光数创做数据中心液冷,2024年上半年收入突破8亿,毛利率45%;开特股份做汽车传感器,绑定比亚迪、理想等车企,订单排到2026年;万通液压做工程机械液压件,受益于"一带一路"出口,海外收入占比从20%提到40%。这些企业的"成长曲线"清晰了,机构自然愿意花时间研究。
第三,市场"风格切换",资金"找洼地"。 今年以来,A股主线在AI、新能源之间来回切换,但这两个板块估值已经偏高。机构开始寻找"估值合理+高成长"的"价值洼地"——北交所的平均PE(市盈率)25倍,比创业板(45倍)、科创板(50倍)低一半,但部分企业的净利润增速超30%。
调研重点变了!机构不再"问虚的",只盯"实的"
以前机构调研北交所,最爱问的是"有没有转板计划""政策能给多少补贴";但这次调研,我发现机构的关注点"接地气"多了——产品研发、技术储备、市场拓展成了高频词,甚至追问"某款新产品的良率""客户的复购率""竞争对手的进展"。
这背后,是机构投资逻辑的转变:从"炒概念"转向"看落地",从"赌政策"转向"盯业绩"。
产品研发: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解决真问题"。在曙光数创的调研会上,机构最关注的是他们新一代浸没式液冷设备的"散热效率"——不是问"技术多先进",而是问"和传统风冷相比,能帮客户省多少电费?"工程师现场演示一台服务器用液冷技术,温度比风冷低15℃,功耗降低20%。这种"能直接算出经济账"的研发,才是机构眼里的"有效创新"。
开特股份的调研更"硬核"——机构拿着他们的新款车规级传感器,追问"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数据""和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的差距"。公司董秘说:"以前我们只说‘技术国内领先’,现在必须拿出‘和国际大厂PK’的具体指标。"2022年他们还在讲"我们做了多少专利",现在已经开始比"客户替换成本"——这才是技术转化为竞争力的标志。
技术储备:不是"炫实验室成果",而是"能转化为订单"。万通液压的调研现场,机构最关心的是"新能源液压件的研发进度"。公司展示了正在测试的电动装载机液压系统,能效比传统产品高15%,但成本只高5%。项目经理说:"我们在等一个关键认证——如果11月能通过,明年就能给徐工、三一的电动装载机供货。"机构当场算账:假设每台设备用10万元液压件,徐工一年采购1万台,这就是10亿的潜在订单。
这让我想起某券商分析师的话:"北交所企业的‘技术储备’要‘可量化、可验证’,不能是‘未来可能’,必须是‘明年就能落地’。"以前很多企业把技术藏在实验室里,现在必须拿出来"晒订单、晒客户、晒测试数据"——这才是机构认可的"技术壁垒"。
市场拓展:不是"画大饼",而是"有明确的路径"。在调研中,机构反复追问"新市场怎么进"。比如曙光数创想拓展海外数据中心,机构问:"欧洲客户对液冷的接受度如何?有没有本地化的服务团队?"开特股份想进入储能传感器领域,机构问:"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认证周期多长?样品测试通过了吗?"万通液压想发力海外市场,机构问:"东南亚的代理商网络建得怎么样?有没有当地的成功案例?"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实则是在验证企业的"市场执行力"。这种"接地气"的市场拓展,比"未来三年覆盖100个国家"的空喊更有说服力。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蹭热度"?记住"三个看"和"三个避"
有朋友会问:"现在追北交所股票还来得及吗?怎么弄呀?"
第一个"看":看"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别追"为创新而创新"的。 不是所有研发投入都叫"技术储备"——比如某企业每年投5000万做研发,但新产品收入占比不到10%,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企业要避开;而像曙光数创,研发投入占比18%,但新产品贡献了60%的收入,这才是"有效研发"。
第二个"看":看"客户粘性",别碰"依赖单一客户"的。 北交所很多企业是"细分赛道隐形冠军",但有些企业的收入90%来自前五大客户,这种"大客户依赖症"风险很大。优先选那些"客户分散、复购率高"的企业——比如开特股份,前五大客户占比不到30%,但每家合作都超过5年,这种客户的"粘性"才是真壁垒。
第三个"看":看"流动性改善",别买"成交低迷"的。 北交所的流动性一直是痛点,有些企业日均成交额不到500万,机构根本进不去也出不来。优先选那些"日均成交额超2000万"的企业——比如万通液压,最近一个月日均成交1.2亿,机构调研后第二天直接拉了8%的涨停,这种流动性才能支撑长期持有。
第一个"避":避"概念炒作型"企业,选"有业绩支撑"的。 比如某企业蹭"AI+机器人"概念,股价涨了50%,但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20%,这种"虚胖"的企业要远离。
第二个"避":避"产能过剩型"赛道,选"需求扩张"的。 比如传统液压件赛道已经饱和,但新能源液压件、数据中心液冷这些"新需求"赛道,增长空间大,机构更愿意关注。
第三个"避":避"短期情绪",做"长期跟踪"。 北交所企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从调研到订单落地可能需要半年,从订单到业绩兑现可能需要一年。我的策略是:用20%的仓位"试水"(选调研后机构评级上调的企业),再用30%的仓位"等待"(等季度财报验证增长),剩下的50%留着"补仓"(如果股价因市场情绪错杀)。
最后想说:北交所的"黄金坑",可能才刚刚出现
"以前北交所的企业像‘小学生’,现在很多已经长成‘高中生’——虽然还没到‘大学生’的水平,但已经有‘考上好大学’的潜力。"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企业平均营收增速22%(高于创业板的15%),研发投入强度12%(高于科创板的10%),但平均估值只有25倍(创业板45倍)。这种"高成长+低估值"的组合,在A股市场越来越稀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北交所不是"炒题材"的赌场,而是"分享中小企业成长"的窗口。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波调研热潮背后的"成长确定性",关注那些"研发有转化、市场有拓展、业绩有支撑"的企业,或许就能在这场"价值发现"的浪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惊喜。
(注:本文仅为个人市场观察,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北交所企业流动性、波动性较高,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北交所战队#
#两市成交额激增至1.6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