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市场情绪有所回暖,资金对港股科技板块的态度似乎也在悄悄转变。翻看最近几家龙头科技公司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有个细节——不少公司都在重点提AI相关的资本开支计划和技术落地进展。这说明企业不是在空讲概念,而是实打实在投入,这点对市场信心恢复挺关键。
消息面上,外部环境也在出现积极变化。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提升,港股的敏感度大家都知道,一旦老美降息,港股大概率会比其他市场反应更快。降息一方面能提升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研发投入大、扩张需求强的科技公司来说,算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当然,最近港股波动加大也是事实。流动性、市场情绪、风险偏好这几方面因素叠加,确实让市场有点“上蹿下跳”。再加上三季度业绩披露结束后,市场进入一段“业绩真空期”,部分资金选择观望,也加大了短期波动。有人担心AI领域是不是有估值泡沫,这个可以理解,但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重估的核心逻辑变没变——目前看,并没有。
从估值角度看,港股这轮调整比A股更早,幅度也更深。目前恒生科技指数的PE-TTM在20.97左右,处于近五年来的低位区间,大概只比历史上15%的时间高。换句话说,现在的位置已经比较有性价比。虽然短期市场情绪可能还会反复,但拉长看,不少机构预测到2026年,恒生科技指数成分公司的盈利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长。这意味着,板块的长期价值其实是在逐步夯实的。
港股科技板块有机会,但真要去研究个股、择时进场,门槛不低。毕竟港股市场节奏快,个股分化也大,没那么多精力盯盘的话,很容易踩不准点。我个人觉得,借道指数工具可能是个更省心的方式。比如关注那些紧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产品,这类工具天然打包了一篮子港股上市的优质科技公司,能比较好地捕捉板块整体的机会。
具体到产品上,比如$南方恒生科技ETF发起联接(QDII)C$ 类份额(020989),它不仅是单纯跟踪指数,还会通过主动优化持仓结构来应对市场变化。从长期配置的角度看,这类工具值得多留意。
总的来说,港股科技板块目前处于“低估值 高成长预期”的组合中,虽然短期难免波动,但中长期看,修复的空间还是比较清晰的,港股科技股有望迎来一轮估值修复的窗口。对于看好这条赛道但又不想折腾的投资者,借助指数工具分批布局,或许是个稳妥的选择。#3800点的A股值得加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