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市场经历了一波调整,恒生指数上周下跌3.1%,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更是达到5.5%。这次回调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市场对AI领域存在泡沫的讨论升温,二是贸易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些,会发现这些短期扰动或许正是布局的好时机。
先说AI领域。今年9月到10月,海外AI领域可谓热闹非凡。OpenAI推出了升级版的Sora 2,并开始布局电商生态;Anthropic发布了Claude Sonnet 4.5;谷歌在多模态应用上持续创新;Meta推出了带有显示功能的AI眼镜;AppLovin也推出了自助广告投放系统。这些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上都有了实质进展,说明AI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
国内方面同样不落下风。在最近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一次性发布了七个版本的通义大模型,在智能水平、工具调用、代码能力、深度推理和多模态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些进展让我们看到,AI产业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期,而这波技术红利才刚刚开始。
资金面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截至10月13日,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金额已经接近1.2万亿港币,这个数字超过去年全年的8078亿港币,创下新的纪录。这说明,尽管市场有所波动,但聪明资金仍在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在23倍左右,这个水平不仅远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36倍,在自身历史估值中也仅处于约33%的分位。换句话说,现在的港股科技板块,就像是打折季的优质商品,性价比相当突出。
有研究机构做过测算,如果港股科技龙头股的估值能够修复到成分股的平均水平,有望推动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5%左右;如果指数整体估值能回到历史均值,上涨空间可能超过30%。这个潜在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我看来,AI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确,加上全球流动性环境有望保持宽松,港股科技板块仍然是未来行情的主线。港股市场聚集了一批优质的科技龙头,它们分布在AI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底层技术到商业应用,再到终端生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随着AI产业周期的进一步确认,这些公司有望在四季度重新展现出竞争优势。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参与这轮科技浪潮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个股选择难度大,直接投资港股又有不少门槛。这个时候,不妨考虑借助专业投资工具。比如$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 (020989),它不仅覆盖了30家港股科技龙头,还通过主动管理优化持仓结构,力求更好地把握科技巨头的成长机会。作为QDII基金,它的额度也比较充足,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布局渠道。
市场总是在波动中前行,每一次回调都可能孕育着新的机会。在当前这个时点,保持理性、着眼长远,或许能让我们在科技浪潮中把握住更好的投资机遇。#全球市场深夜暴跌!纳指重挫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