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资出现积极回流趋势。截至9月19日当周中国互联网ETF(KWEB)实现连续第六周资金流入,创下2月以来的最长连续流入期。过去六周,KWEB累计流入5.99亿美元,但该流入规模不及1月和2月同期记录的三分之一,当时Deepseek的推出颠覆了全球对中国科技资产的认知。
从资金面看,内外资延续净流入中国资产。外资方面,有机构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EPFR口径下外资净流入境外中资股18.6亿美元,创去年11月以来单周新高。南向依然低配科技,按恒生科技入通成分股在港股通流通市值占比对比,当前南向低配科技2.7%,相比7月初的低配3.0%略有提升但依然低配。
内资方面,据证券时报,上周(9月15日至19日)南向资金合计成交净流入368.51亿港元,已连续18周净流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已经突破1.09万亿港元,刷新了单年度历史纪录,这确实反映了内地投资者对港股资产的配置需求相当强劲。
有观点指出,随着美联储降息,港美利差明显缩小,短期再次触及弱方保证概率不高,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同时外资不断上调港股市场及中国资产,外资有望持续流入。南向资金方面,或是受A股进入整理期,风险有所上升,自八月份南向资金整体流入开始加速。内外资有望持续流入港股。正处A股整理期,港股优势凸显,可重点关注港股核心成长板块,特别是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和科技板块。
从估值层面看,截至9月22日,港股科技指数估值24.56倍PE-TTM,处于上市以来的14.29%历史分位数。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市场科技指数,港股科技指数估值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43.41x)、创业板指(43.65x),估值优势确实比较明显。
港股科技板块近期走强,背后还有产业基本面的支撑。AI和国产替代是两大核心驱动因素。国内科技大厂们都在加速布局AI算力,
随着AI商业化加速,企业级大模型Token消耗量暴涨,显示出AI商业化应用的加速落地。有机构预计2025年国内AI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港股科技龙头作为核心参与者,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展望后市,港股科技板块还有一些潜在催化剂。新品发布有望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回暖;年底前多家AI企业可能发布多模态大模型升级版本;港股通标的扩容预期也在持续发酵。中长期看,在AI大模型突破和智能驾驶产业化的双重推动下,正在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全球能级跃迁。
说到具体怎么布局,其实有只基金挺值得留意的——$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 (020989)。这只基金采用“指数为基,主动赋能”的策略,前十大重仓股都是核心资产。它的调仓能力尤其亮眼,节奏踩得很准。从业绩看,近一年斩获了59.76%的收益,表现确实很突出,值得重点关注。此外该基金额度充足,没有入局限制。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通过指数基金一键布局港股科技龙头,既能分散个股风险,又能把握板块整体趋势,算是个不错的选择。港股科技这波行情,我觉得还远没结束,值得重点关注。#“924行情”一周年 你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