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科技板块正在经历“盈利+估值+资金”三重共振,指数投资的优势愈发明显。说实话,这几年港股市场没少折腾,但最近的一些变化,确实值得关注。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估值。恒生科技指数当前的动态市盈率大概在20倍左右,这水平不仅显著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32倍,也低于A股科创板的估值。从近五年的历史分位来看,处于较低水平,差不多低于91%的时候。这种估值洼地效应已经吸引了大量南向资金,今年前7个月净流入就突破84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刷新了互联互通启动以来的记录。
盈利方面也在改善。从已披露的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预告来看,恒生科技板块盈利修复有几个特点:AI商业化加速,比如阿里云智能业务2024年收入增长28%,AI相关订单占比超35%;腾讯混元大模型在金融、医疗等领域落地客户数突破2000家。降本增效也在兑现,美团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率提升到8.7%,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创历史新高达到6.3%。机构预测2025年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净利润增速能达到22%,其中互联网、半导体、生物科技增速可能超30%。
资金面更是没得说。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上半年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占港股成交额的49.8%,重点布局科技龙头。外资也在回流,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元走弱推动资金回流新兴市场,港股流动性环境优化。ETF资金也在抢筹,恒生科技ETF(513010)半年份额增长35.62亿份,规模创新高。
近年来,港股市场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的变化、科技行业的突破、利率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球资金流动的趋势。地缘政治方面,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而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出海等方面的定位也在不断强化。
科技突破方面,随着DeepSeek、国产大模型、创新药和军工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香港市场打破了“中国例外论”的局限,进一步提升了估值空间。在利率环境上,中国的实际利率持续下行,30年期国债利率接近2%,参考历史经验,这将使得资金更倾向于流入权益市场。
在全球资金流动方面,美元指数自4月以来大幅下跌,而人民币汇率则回升至中间价上方。这一变化使得港股以港币计价、美元背书的特性,成为了资金流入的“避风港”。在这些利好的共同作用下,港股市场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释放的鸽派信号,让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显著升温。联邦基金期货显示,9月降息25bp的概率已由一周前的70%快速上升至90%,全年累计降息预期重新回到100bp以上。降息通常会导致美元走弱,资金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港股将受益于这种外资回流。同时,利率下降也会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现在港股科技板块可以说是“盈利稳健、预期回暖、估值仍处低位”,配置价值逐步凸显。一旦美联储降息落地或内地资金南下意愿增强,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对于后续市场,我觉得还有一些催化因素值得关注。一是AI应用端的落地进度,如果能有爆款应用出现,会进一步提振市场情绪;二是政策层面,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常态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政策不确定性在降低;三是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特别是AI相关业务对业绩的实际贡献程度。
港股科技值得锁定,借基$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 (代码:020989)入场时机已至,它紧密追踪恒生科技指数,具备主动优化持仓结构的能力,能更灵活地应对市场轮动。它一键打包了上述优质科技龙头,尤其是重仓布局港股互联网核心资产,堪称参与港股AI等科技浪潮的“利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基金港股科技投资额度充足,申购顺畅。这只基金近6月涨幅达64.73%,表现相当不错。前十大重仓股囊括小米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芯国际等硬核科技企业,覆盖互联网平台、半导体制造、智能汽车、本地生活等高景气赛道,形成了“核心龙头+新兴势力”的组合矩阵。
市场总是有风险的,投资需谨慎。但对于看好港股科技板块长期发展的投资者来说,通过指数基金布局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分散个股风险,又能享受板块整体增长的红利。毕竟,在“盈利+估值+资金”三重共振的背景下,港股科技板块的配置价值确实在提升。#锂电产业链爆发 宁德时代涨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