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市场确实热闹,科技板块尤其引人关注。阿里重启口碑业务,联合高德、饿了么发力到店服务,计划投入14亿补贴冲击500万日单目标;腾讯也传出拟发行“点心债”,这是2021年以来的首次。这些动向背后,是企业积极调整策略、开拓新增长点的信号。
更值得留意的是资金面的变化。港股年内回购总额已突破1225亿港元,南向资金持续涌入,形成有力支撑。截至9月10日的数据显示,南下资金已经连续9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全年净买入额超万亿港元,不断刷新年度纪录。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通常不是短期情绪所能驱动的。
业绩层面也传来佳音。中报显示,腾讯、阿里盈利增速均达到双位数,AI相关业务已成为明确的增长引擎——阿里云AI产品连续多季度三位数增长,腾讯借助AI驱动广告收入连续11个季度保持双位数上升。基本面改善与流动性预期向好,构成了行情的双轮驱动。
美联储降息预期仍在持续升温。根据利率观测器显示,9月降息概率超过97%。一旦海外开启宽松周期,港股有望迎来内外资共振。当前港股通互联网指数PE仅24.4倍,不仅低于近5年75%的时间区间,也远低于纳斯达克36倍的水平,估值优势比较明显。
历史数据表明,重仓全球大型科技公司是过去三十年里被验证成功的策略之一。纳斯达克100指数近十年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传统宽基指数。其背后的支撑是网络效应、无限规模经济、高转换成本、颠覆性创新等经济特征——这些特征同样体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之中。
腾讯在2009年至2021年间涨幅超过100倍,美团、拼多多在上市后的几年里也实现了数倍的增长,印证了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爆发力。中国互联网生态更呈现出“超级APP+垂直领军”的独特格局:微信、支付宝已演变为数字生活操作系统,美团、拼多多则开创了即时零售与社交电商的新范式。
尽管此前受监管、宏观及地缘因素影响,中概股经历了一段深度调整,但目前这些逆风正在逐步缓解。随着基本面回暖、AI贡献实质性收入、政策环境趋于稳定,中国科技股正迎来持续的估值修复。
从资金流向看,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兴趣也在回升。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报告显示,外国投资者8月净买入中国债券和股票合计达390亿美元;有大型投行报告称,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正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
不过,普通投资者直接投资港股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汇率波动和个股分化是两大主要挑战。今年港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达到7%,这意味着即使选对了股票,也可能在汇率上遭受损失。个股层面的分化则更为明显,同样是半导体板块,华虹半导体今年涨幅可观,而某些二线代工厂商的股价可能表现平平甚至下跌。
这种环境下,借道指数基金或许是更省心且高效的选择。比如$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 (020989),它跟踪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持仓涵盖了港股科技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如小米集团、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等。该基金近一年取得了61.43%的回报,不仅跑赢了指数,也通过分散投资规避了单一个股的风险。基金经理会定期根据港股通标的进行调整,比完全被动的指数基金多了一层主动管理的防护垫。
总的来说,港股科技板块目前正处在“基本面改善+流动性预期+估值优势”的多重利好交汇点。对于看好中国科技产业长期发展的投资者而言,当前或许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布局时机。当然,市场总有波动,保持一份谨慎和耐心,总是没错的。#甲骨文飙涨近36%:云业务狂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