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A股表现强劲,债市受“股债跷跷板”影响表现疲软,不仅拖累了债基的表现,也拖累了主投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长假前正好还是季末,也是引发一些讨论。
收益低迷
虽然在交易规则和投向上还是有一些区别,但是现金管理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类货基”的,而一些主投债券有一定持有期限制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类债基”的。
区别确实存在,表现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大趋势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毕竟投向重合度很高。在货币基金收益率日渐下滑的同时,现金管理类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下滑;在债券基金正收益困难甚至大面积出现负收益的同时,主投债券有一定持有期限制的银行理财产品能强一些但也逃不过低迷。
尤其是持有期比较长的产品,表现可能更低迷一些,因为持仓久期更长一些,波动更大一些。此前,投资者较少遇到这种情况,现在碰到这种情况有些打破常规的感觉,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可以说是净值化以来,投资者经受的又一考验。
赎回也要抢?
柠檬君看到一些关于“赎回也要抢”的吐槽,其实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跟基金一样,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大额赎回一说,为了避免集中赎回给产品平稳运作造成不利影响,都会有所限制。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遭遇集中赎回,触发大额赎回限制呢?就银行理财产品而言:
一是月末、季末、长假前,这种考核时点和假期因素交融的赎回高峰,现金管理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限制的概率不低;
二是收益表现欠佳的时候,投资者也会集中选择赎回转购其他产品;
三是集中到期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期可能比较集中,到期也就比较集中。
如果多种情况叠加,触发大额赎回限制的概率就会很高……长假之前,可能刚好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叠加的时间段,也就不奇怪会有“赎回也要抢”的吐槽。
资金流浪
还有大量讨论是关于资金在不同产品间“流浪”的。
投资者发现,同系列的产品,新上的产品往往表现好于老产品,老产品的相对收益往往越来越难看,并没有什么常青树可言,想要获取更高的收益,就需要不断“赎旧买新”,资金还是那些,不断流浪到新的产品里。
不过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想要多赚点,也就只能如此……
新上的产品,可能会利用规模小的优势做高收益,也可能会优惠各项费用,获得收益优势,随着时间推移产品规模增长,这些优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投资者如果有收益追求,就得换到还有收益优势的产品去。
换来换去,投资者也是觉得有些麻烦,但是有追求,也就得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