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科技圈被Figure 03刷屏了。这款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进步:能够自主思考的AI大脑、帧率翻倍的视觉系统、灵敏到能感知3克压力的触觉指尖,以及全面的安全设计。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实用,也为整个产业链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Figure 03和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的推出,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在不久前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多家中国厂商展示了机器人实际工作场景,如充当服务员递送饮料、在物流仓库分拣包裹等。这些展示表明机器人技术正从“炫技”转向“实用”。
机器人产业迎来拐点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机器人板块近期表现亮眼。截至8月5日,A股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返2万亿元大关,这一信号通常意味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和增量资金入场。融资资金近期明显偏向科技成长方向,医药生物、电子和电力设备等行业融资净买入额居前。在资金推动下,多个机器人概念股创出历史新高。
机器人产业投资逻辑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概念炒作转向实质性成长。近期,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拿下1.24亿元双足机器人订单,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也相继落地。这些实实在在的订单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也提升了市场对行业盈利模型的预期。政策层面同样提供支持,工信部已明确表示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为行业注入稳定资源。地方政府在投融资和采购侧也有跟进动作。
产业链机会与风险并存
机器人产业涵盖广泛,从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本体生产,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各个环节的投资逻辑各不相同。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的技术壁垒较高,相关企业有望凭借技术优势获得稳定利润。中游本体制造商需要兼顾技术整合与成本控制,而下游集成商则更依赖行业解决方案能力。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机器人产业链复杂度高,技术路线仍在演进中,单一公司投资风险较大。例如,上游零部件可能面临技术迭代风险,中游组装环节可能受价格竞争影响。估值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中证机器人指数市盈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短期波动可能加大。不过对于高成长行业,市场通常更关注产业趋势而非静态估值。
指数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可行选择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复杂格局,指数化投资可能是普通投资者参与这一赛道的可行方式。通过布局一篮子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可以有效分散单一技术和公司风险。例如,$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C$ (020608)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机器人产业核心环节的30多家龙头企业。这种分散布局既不错过产业整体发展机会,又避免了个股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
从业绩表现看,该产品近一年取得了显著回报,近一月净值增长8.79%,近六月上涨40.94%,成立以来收益超过53%。
随着特斯拉Optimus量产临近和国内厂商订单落地,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6万亿元,这一巨大市场空间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长期成长动力。对投资者而言,机器人产业长期趋势明确,但途中波动难免。采取定期定额方式参与,或利用市场调整时机分批布局,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在产业趋势明朗的背景下,保持耐心与纪律可能比择时更为重要。#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