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一份报告引发关注: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稳居全球第一。更值得玩味的是,去年全球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超过54万台,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市场。这种增速背后,不仅是简单的产能扩张,更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概念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
行业的热度在近期催化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第四届数贸会上透露,其算法经历多次迭代后,计划下半年推出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并预测Unitree R1明年有望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机型。这种信心并非空穴来风——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企业平均增长率达50%-100%,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市场预期。而特斯拉Optimus的功夫视频刷屏社交平台,则展示了AI驱动下机器人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跃迁,从机械重复升级到自主决策。
券商研究视角同样指向产业加速。有分析指出,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进步正推动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未来5-10年该板块可能成为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投资主线。另一份研报则强调,2025年有望成为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科技巨头、车企与初创公司形成多维共振,硬件环节的边际变化最值得关注,例如灵巧手传动方案、轻量化材料替代等技术创新。
从资本动向看,资金早已悄然布局。近一个月机器人ETF持续获得净流入,单日最高吸金近8.7亿元,规模突破227亿元创年内新高。二级市场上,部分概念股年内涨幅惊人,反映出市场对产业链成长性的强烈共识。但需注意,行业仍面临成本高、场景验证难等挑战,例如一台人形机器人成本一度高达数十万元,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仍是降本关键。
我个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逻辑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更接近“硬件+算法+生态”的科技范式。短期看,四季度密集的行业展会(如广州智能机器人展览会)和车企合作进展可能成为新催化;中长期则需关注量产进度与场景落地效率。投资者应避开纯概念炒作,聚焦有技术壁垒、订单能见度的企业,例如在关节电机、机器视觉等领域具备卡位优势的供应商。
面对产业链的复杂性和高波动性,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个股选择需要深度跟踪技术路径和供应链变化,难度较大。在我看来,指数化工具是更稳妥的选择——比如$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C$ (020608),它一键打包机器人产业核心企业,覆盖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业绩方面,该产品近一月收益率超6%,近三月累计上涨27%,近一年涨幅接近48%,较好地捕捉了行业增长红利。
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化的交汇点,但投资需保持理性。通过指数基金参与,或许能在控制回撤的同时,更从容地把握产业变革的确定性机遇。#指数操盘手集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