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形机器人到体育赛事服务,从商业应用到工厂落地,这些场景正加速渗透日常生活。个人观察,这波技术革命的核心是新生产力的具象化——它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
近期市场动态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新兴世界模型技术路线引发关注;国内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密集落地,Figure展示的人类视频训练成果更让人眼前一亮。据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披露,机器人订单破亿。这些数据背后,是产业链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全面爆发——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通过技术迭代实现规模化降本。
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正从“专用机”向“通用机”进化。LimX Oli拥有31个自由度; “灵渠OS”开源系统,正推动机器人摆脱“专机专用”局限。更值得关注的是轻量化趋势。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构机器人产业的成本曲线。
市场情绪方面,虽然近期有调整压力,但资金对机器人赛道的热情未减。机器人ETF年内规模激增131亿元,中证机器人指数近1年涨幅超80%,科创板权重占比近30%的弹性优势明显。不过,普通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技术路线未完全统一,估值泡沫与波动风险并存。以$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C$ (A类020607/C类020608)为例,其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从核心零部件到AI解决方案,打包了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种指数化投资,既能避免个股筛选的难题,又能分享产业整体红利。从业绩表现来看,多阶段业绩表现也不错。
从后续催化看,四季度将迎来多重事件窗口:国内数据采集工厂的产能爬坡,将加速算法迭代;《智能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20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领域企业可享研发补贴。这些因素,或将推动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向“商业落地”加速切换。
个人建议,在技术迭代快、估值分化的背景下,借道指数产品是更稳妥的选择。南方中证机器人指数产品通过打包产业链上下游,降低了单一环节的风险。当然,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毕竟再好的赛道,也需匹配合适的入场时机。未来,随着工业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加速落地,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十年维度的核心资产——但记住,再好的故事,也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924行情”一周年 你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