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确实有点东西,技术、利好、资本几个轮子一起转,产业进程明显提速。人形机器人这东西,跨场景适配能力强,又是AI落地的重要载体,确实有机会在未来五到十年重新定义很多行业,比如工业制造、医疗康复这些领域,渗透率一旦起来,空间是非常可观的。
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结构轻量化这些环节进步挺快。不过也得客观说,在硬件工业设计和AI决策系统这些更深层的能力上,海外企业仍然有领先优势。但咱们的头部创业公司,都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的交付,产能正在爬坡,下一步就是千台级的量产周期,节奏拉得很快。
说到商业化,2024年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的发展年,融资没断过,它们不少已经和车企、物流公司、科技企业达成了商业合作,有的甚至完成了百台以上的交付。2025年大概率就是量产元年。有些公司全年销售目标甚至定在四位数。
最近板块情绪也挺热的。八月份有几家机器人企业发布了新的合作动态,某龙头公司和国内新能源车企达成了试产线协议,还有一家完成了新一轮战略融资,金额不小。另外,最近一个月内,又传出组织机器人示范应用项目,进一步推动行业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这些事件都在不断催化市场情绪,资金关注度明显提升。
除了创业公司,科技大厂和车企也没闲着。科技公司这边,主要走的是“大模型+投资”的路线,不过目前多数还是依赖通用多模态模型,在环境交互和实时响应上还有提升空间。车企的路径更偏实用,它们凭借在“感知-决策-执行”链条上的积累和供应链控制力,推进速度反而更快。
从投资的角度看,机器人行业产业链长、细分赛道多,哪些公司最终能跑出来其实不容易判断。尤其是近期行情波动加大,个股分化明显,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借道指数产品布局整个赛道,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比如像$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C$ (代码:020608)这类产品,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H30590.CSI),覆盖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核心环节,能较好地把握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发展红利。在行业趋势明确但个股不易把握的背景下,这类工具型产品确实省心不少。
展望后面,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节点可以关注:一个是明年一季度的量产进展披露,另一个是各大科技公司的AI大模型迭代是否会带来交互能力突破。如果这两点能超预期,板块情绪还有机会再走一轮。不过也要注意,行业还处在早期,波动难免,通过指数分散布局、定期参与,可能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策略。#股神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