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超过100款机器人正式亮相今年的2025年外滩大会:从高风险高难度的救援与工业领域,到田间农业种植,再到AI支付、AI健康管家、AI医疗、AI养老等,由机器人参与的智能生活场景正在加速落地。
机构指出,进入9月以来,AI行情或呈现高低切换,在泛AI主线下,机器人板块或有超配机会。从基本面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3万台,同比增长15.6%,服务机器人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也实现快速增长,扫地机器人零售额同比增幅超40%。行业的结构性增长已经从纯主题炒作逐渐转向业绩驱动,部分核心企业如埃斯顿、绿的谐波等已展现出较强的盈利修复能力。
海外方面,据报道,马斯克在All-In峰会上指出,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核心环节在于供应链从零开始打造以及大脑的模型技术迭代。事实上,特斯拉Optimus预计在2025年实现年产超万台,带动国内供应链企业订单预期升温。与此同时,据财联社,相关部门于9月9日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已具备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能力。政策的持续支持与产业链的成熟,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甚至家庭场景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趋势上看,华泰证券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卡点在于:1)硬件的降本和非标化;2)大脑的智能。随着中国产业链公司大规模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国制造业企业入场有望带来硬件成本非线性下降,更重要的在于AI赋能下的机器人大模型创新。例如,国产谐波减速器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精度反而提升,而3D视觉、力控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在快速提升。这些技术进步让整机成本从百万元级下降到三十万元左右,规模化商用的临界点正在临近。
市场层面,机器人板块正从早期的纯主题行情向趋势行情切换,市场正在加强对人形机器人的远期市场空间的信心和认可度。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突破83个,合同金额近3.3亿元,而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总额高达195亿元。可以看出,资本和产业形成了有效共振,特别是在特斯拉、华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的带动下,整个生态从“大脑”(AI算法与芯片)到“身体”(执行器、传感器、减速器)均逐步实现闭环。
机器人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未来2-3年将进入产业化爆发阶段。除了众所周定的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工业场景之外,服务机器人正在养老、医疗、家庭陪伴等领域快速渗透。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2.8亿,康复护理机器人的潜在需求规模可能超过千亿。而政策方面,“机器人+”应用实施方案仍在不断推进,多地试点补贴和税收优惠持续落地,进一步刺激行业加速发展。
短期来看,行业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高端芯片仍部分依赖进口、AI算法的泛化能力有待加强、跨场景应用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等。但中长期而言,中国在制造业供应链、多模态大模型开发、多样化应用场景方面优势显著,特别是“硬件降本+软件智能化”双轨推进,有望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对于投资者来说,机器人行业产业链长、细分领域多,个股挖掘难度较大,借道指数产品布局整体赛道是一个更稳健的选择。比如相关产品中,$南方中证机器人ETF发起联接C$ (A类:020607 C类:020608)通过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H30590.CSI),聚焦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领域,涵盖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制造等细分赛道。通过投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股,精准布局机器人产业升级红利。在机器人火热行情中持续斩获收益,近1周上涨4.17%,近1月上涨9.71%,近三月上涨23.24%,近1年斩获78.94%,同类平均收益则为59.09%,超配收益明显!

未来,随着上海车展、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展会持续催化,以及特斯拉、小米、广汽等整机厂商量产进度的披露,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事件驱动行情。对于看好机器人长周期成长的投资者,不妨关注中证机器人指数这类一篮子布局产业龙头的方式,力争在行业爆发中分享红利,同时分散个别技术路线或公司运营的风险。#指数操盘手集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