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我是杨正旺。不久前整理数据时发现,从2013年至今,代表红利策略的红利低波指数和代表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在经历了整整十三年、多轮牛熊转换后,累计收益率竟然走到了相近的位置
红利低波指数与创业板指的长期累计收益比较(全收益)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1日,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等同于相关指数基金表现。
这不正是投资世界里的"龟兔赛跑"吗?一个看似不紧不慢,一个一路疾驰,最终却在足够长的时间后,相遇在了相似的终点。
被低估的"慢":红利资产为何总被遗忘在角落?
说实话,作为研究员,我完全理解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对红利策略兴趣不大。在很多人眼中,红利股就是那些"煤电油运"的传统企业,业务模式一眼能看到头,不像AI、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那样让人心潮澎湃。市场热闹的时候,红利策略确实显得有点"寂寞"。
它的成份股不会讲动人的故事,股价也很少连续涨停,只有按部就班的经营和持续不断的分红。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慢"恰恰是它在长跑中不掉队的根基。
1、用纪律对抗情绪:红利指数的编制规则,本质上是一套系统化的价值筛选机制——注重持续分红能力(要求3年连续现金分红)、强调估值安全边际(根据股息率排序选股),而这一点,本身在A股就具备稀缺性,仅用过去3年连续现金分红这一条件,就可以剔除A股约2/3的公司。
2、分红为锚,重塑复利逻辑:每一笔分红,都是真金现金的回报。而当这些分红被再次投入,就成为“复利”的新起点。时间越久,复利的雪球越大,而这一切,都会让时间站在投资者的一边。
3、无畏波动,悄然前行:受底层资产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经营情况影响,红利资产往往没有暴涨暴跌的刺激,却也很少经历腰斩之痛。红利资产的走势,不为短期噪音所扰,也不因风格轮动而偏离轨道。
中证红利指数2024年12月选样时的核心步骤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2月31日。
被高估的"快":成长投资的陷阱,不在于方向,而在于人心
说到成长股,我同样理解它们的魅力。从移动互联网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催生了一批改变世界的公司,也创造了惊人的投资回报。成长投资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对创新的期待。
但“快”的另一面,是难以驾驭的波动,是叙事频繁切换的焦虑,更是人性在极端行情下的放大镜。
你追得上风口,却未必抓得住结局:成长股的主线常常在改变,个股的竞争格局可能因一次技术路线变革而彻底颠覆。今天的领军者,明天或许已被淘汰。高增长伴随高风险,高预期也意味着高不确定性。
你看对趋势,却未必熬得过波动:即便选中了最终上涨十倍的股票,过程中也可能经历“翻倍→腰斩→再翻倍”的剧烈震荡。而当账户资产大幅回撤时,恐惧、怀疑、焦虑会不断侵蚀你的判断。大多数投资者,都在情绪的漩涡中提前下车。
你听懂了故事,却未必算得准估值:成长股的定价往往依赖遥远的未来现金流,估值弹性极大。一旦市场情绪转冷,或业绩不及预期,股价的调整往往又快又狠。
民间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点破了关键——
“一年翻十倍的投资者比比皆是,三年翻一倍的投资者凤毛麟角。”
这不是偶然,而是高波动环境下人性弱点的真实写照。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回过头看,为什么红利策略能在长期跑出令人意外的成绩?答案不在于它比成长“更好”,在此也并非想去判断哪一类投资风格更好,投资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关键看是否匹配投资者自身。
相比于成长投资,红利提供了一种比较适合普通人的投资范式:
它不依赖巧妙的预判,而是依靠系统的纪律;
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注重每一步的稳健;
不挑战人性的弱点,而是利用时间的复利
当然,我并不是说成长投资不好。事实上,两种策略各有价值:成长帮助我们把握时代机遇,红利则为组合提供基石。
作为投资者,不妨问问自己:你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是跟随产业变迁、承受较大波动去追求更高收益,还是通过系统规则、以相对更稳健的方式来实现财富增长?在这个选择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答案。
最后的思考
投资不是短跑竞赛,而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某一段跑得多快,而是找到自己能坚持到底的节奏。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大家的投资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沪指今天能否突破4000点?#
#分红答疑局#
$易方达恒生红利低波ETF联接C(OTCFUND|021458)$
$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发起式C(OTCFUND|009052)$
$易方达中证红利低波动ETF联接发起式C(OTCFUND|020603)$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亦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不构成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