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晚,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政府已起草行政命令,考虑对中国药品采取严厉措施,以遏制“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行业步伐”。白宫发言人称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命令草案,但近期政府官员仍在征求美国生物技术投资者的意见,包括交换行政命令草案的不同版本。
草案内容主要是威胁切断中国研发的实验性治疗药物的输送渠道,包括三点提议:提高美国多种药品的产量,政府应在采购中优先选择;对美国制药公司从中国制药商购买实验性药物权利的交易施加更严格的审查;通过严格审查、提高监管费用等阻止制药公司依赖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
我们认为,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公司“一直在努力跟上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行业”,这份草案在其走投无路的背景下提出,再次证明了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肯定了中国创新药的质量和价值。这份草案大概率将束之高阁,主要原因在于:
(1)从中美国际关系出发,考虑到美国总统近期积极筹备访华,当前时间点美国不希望破坏贸易氛围;
(2)创新药“BD交易”并非实体产品交易,而是专利授权,授权后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可转移至美国,中国药企获得销售分成等收入,当前并未有专门压制此部分合作的相关法案政策,需另有法案出台,而这需要很长周期;
(3)白宫发言人也明确表示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命令草案,该事项目前不在他们的待办事项中;
(4)针对该草案有两方游说观点,跨国药企完全支持BD交易并在交易中明确获益,同时跨国药企的游说力量,比投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人力量强得多;
(5)不允许美国跨国药企从中国药企买货,基本上斩断了这些药企的增长,只有中国药企能提供数量如此多,价格如此便宜,质量如此高的管线产品,以填补跨国药企巨大的专利断崖。如果专利断崖没有足够多的产品支撑,跨国药企未来3-5年后将面临快速的收入、利润下滑,其影响的投资人的资金体量远比生物科技公司要多;
(6)全球Top20的大药企一半在欧洲和日本,美国跨国药企一旦受限于政策无法参与中国药品的授权,会在和其他大药企的竞争中逐渐落败,丧失竞争力,这是更加严重的后果。
从美股反应看,美国医药投资人基本也不认为该草案能有何结果,代表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的XBI指数下跌1个点,并未因受益于该草案而暴涨;而跨国药企的股价表现平稳,也未出现较大跌幅,基本均在1个点左右跌幅。
对于国内创新药板块而言,该草案至多带来短期情绪上的影响,美国跨国药企有可能会加快对中国产品BD交易的步伐,圣诞节之前为了完成年度KPI本身也有集中落地BD的趋势,因此有望提前看到相关BD的落地。短期情绪冲击可能让“热钱”退潮,近期创新药板块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炒预期”“炒消息”的公司股价莫名大跌,而基本面扎实、已经有对外授权或临床数据支撑的公司股价更为稳健,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中长期来看,该草案对国产创新药公司出海有实质性影响的可能性极小,我们依然看好创新药板块的Alpha机会。
